新華社武漢12月11日電(記者戴勁松、吳植)第一次舉辦全國大型綜合運動會,第一次承辦全國最高藝術盛會,第一次實現長江“穿隧”構想,生産總值第一次邁過1萬億元大關,以武漢城市圈為主體率先在國內探索“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在“十一五”即將走完的5年歲月中,我國中部省份湖北取得了一個個里程碑式的輝煌成就。
站在新高度,應對新挑戰。未來5年間,按照中央對中部崛起的戰略要求,湖北將圍繞提升自主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著力調整綠色能源結構,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實現全省社會經濟高質量協調發展。
讓自主創新培育轉型發展的引擎
今年以來,湖北省一直大力打造“招才引智”這一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湖北省副省長田承忠説:“湖北突出的優勢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創新。”他表示,湖北將圍繞重點産業的發展實施自主創新“雙百計劃”,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向産業聚集,設立100個自主創新崗位,組建100個左右的自主創新團隊,促進科學家和企業家聯手。
為了將人才“為我所用”,湖北不斷從機制上探索創新。今年10月,中關村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共同推進自主創新示範的政策創新與先試先行。協議簽署後,中關村將支持東湖開發區設立高科技産業園,專門承接中關村園區企業進駐,開展技術研發、科技成果産業化、規模生産等各類經營活動;東湖開發區通過政府採購、金融、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優先支持中關村企業落戶,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發展。
東湖開發區自主創新辦主任盧勝介紹説,此次戰略合作協議的簽訂使兩大自主創新示範區可以優勢互補。而對那些到光谷發展的中關村企業,光谷最新推出的股權激勵等14項優惠新政,以及以往政策都將適用,並且還將針對這些企業制定更細政策。據統計,東湖“人才特區”建設一年來已集聚高層次人才242人,吸引了1萬多名人才前來創業,新創辦企業近2000家。
剛剛更名的襄陽市(原名襄樊市)雖然是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但經濟仍欠發達,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缺資金、少技術。市委書記唐良智説,我們求不得所在,就力求所用。近年來,全市用市場手段與省內外高校密切合作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襄陽市一家企業在復旦大學建立實驗室,另一家企業在華中科技大學建立了院士工作站。2009年,全市申請專利達2302件,是2006年的兩倍。
用綠色能源鋪就提速發展的軌跡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觸動的就是能源結構調整。湖北水能資源相對豐富,以三峽工程為首的鄂西水電中心舉世聞名,但總體上“缺煤、少油、乏氣”。為此,國家和地方接力進行的幾大綠色能源工程,正逐步扭轉這一尷尬境地。
11月24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湖北省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力爭未來數年內快速提升湖北的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有效改善湖北能源結構,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緊接著,12月5日,中石油西氣“東輸二線”湖北段正式宣告竣工,引中亞各國的天然氣進入湖北,而列入規劃且即將上馬的“西氣東輸三線工程”也將途經湖北。
中石油股份公司副總裁孫龍德介紹説,按規劃,到2015年,中石油向湖北的年供氣量將達到60億立方米。此外,中石油還將優先考慮在武漢市建設化工品物流中心,在充分滿足湖北市場需求的基礎上,輻射江西、安徽、湖南等區域市場。
尤為令人注目的是,繼“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投入運營後,“向家壩至上海”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也開始啟用。這一縱一橫兩條具有世界頂尖水平的特高壓線路在湖北會合,不僅提升其全國“能源中樞”的地位,而且也將有利於該省擺脫“年年電煤鬧饑荒”的困局。
湖北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楊勇介紹説,我國首個特高壓交流工程“晉東南—南陽—荊門”線路打通了華北向華中的輸電通道,將華中電網跨區送電能力比2008年增加了3倍,比2007年增加了10倍。在應對2010年初的冬季用電高峰期間,通過特高壓交流工程每天向全省輸電接近2000萬千瓦時,相當於每天多送原煤1萬噸。
更讓人欣喜的是,湖北省一度進程緩慢的核電項目開始提速佈局。就在第一個核電項目——咸寧市通山縣大畈鎮核電站前期建設如火如荼之際,該省的第二個核電項目——松滋縣陳店鎮核電項目選址已進入可行性研究審查階段。同時,湖北省正在武漢市郊規劃建設面積達30平方公里的核電産業園,並力爭3至5年內打造成華中地區規模最大、國內一流的核電裝備生産製造基地。
以輻射優勢引領共謀發展的格局
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武漢乃至湖北位於“中部之中”的地理優勢再度凸顯。和“長三角”“珠三角”等呈扇狀輻射不同,湖北的武漢城市圈呈網狀輻射,範圍更廣,力度更大。湖北省委黨校副校長陶良虎認為,中部崛起、“兩型社會”、自主創新示範這三項國家戰略相繼落戶湖北武漢,也折射出這一地區將在未來國家經濟版圖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11年前,國家定位武漢為“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11年後,國家明確武漢是“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以武漢為中心,湖北正加強高鐵和其他交通的銜接,將高鐵、城際鐵路、地鐵聯絡在一起,以軌道交通為主要切入點,全面推進鐵、水、公路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未來5年,預計湖北省境內鐵路建設項目達30個。”湖北省發展改革負責人介紹説,“十二五”期間,湖北省境內鐵路建設的投資規模2798億元,相當於每天完成1.5億元。隨著這些項目陸續建成,5年後,湖北鐵路營業里程將達5852公里,4小時以內,市民搭乘高速列車南到深圳,北抵北京,東進上海,西至四川、重慶。
長江“黃金水道”的利用,也被放在了突出位置。建設中的武漢新港是長江中游唯一的深水良港,其未來的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貨物吞吐量達到2.4億噸、集裝箱達到500萬標箱。武漢新港上承成渝經濟區、下連長三角經濟帶,中接湘、豫、陜、晉等中部地區,輻射範圍廣,發展空間大,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中可望發揮中部水陸空等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形成我國中部地區連接海岸線的水上“國際門”。
武漢新港建設投資規模巨大,今後10年的投資預算將超過三峽工程的總投資1800億元。目前,武漢新港已恢復武漢至上海“江海直達”航線,開通了直達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及港澳臺地區的不定期貨運航線。據透露,武漢新港預計今年的貨物吞吐量將突破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65萬標箱,分別增長19.3%和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