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2月14日電(記者 梁鋼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日前在惡劣海況下,首次在南海呂宋口海域大浪區投放了一批多功能潛標觀測系統,將對南海海洋內波生成、傳播和演變等海洋現象,進行半年以上的全程觀測。
中科院這一南海秋季航次主要承擔的任務是:在秋冬大浪惡劣天氣下,進行南海海洋斷面科學考察。該航次歷經33天海上調查作業,航行4450海裏,近日圓滿完成任務後勝利返航。
該航次進行期間,一直遭受東北季候風影響,作業海域處於3米至4米大浪區。在惡劣海況下,航次首席科學家陳榮裕和隊長何雲開帶領考察隊員,注意人身、儀器安全,頑強完成一個個站位作業,爭分奪秒地完成各項觀測採樣任務。
作為此航次的一個重要任務,科研人員首次在秋末初冬季節,在呂宋口海域大浪區,投放和回收深海潛標系統。這次投放的觀測潛標集成了50臺海洋觀測儀器、35個玻璃浮球、3000米的繫繩,是南海海洋所首次投放的多觀測功能的潛標,將在呂宋口海區工作半年以上,進行南海海洋內波生成、傳播和演變等海洋現象的全程觀測。此外,還成功回收了目前國內最長的係纜剖面儀觀測系統,獲取了定點剖面,長時間序列溫度、鹽度、壓力、流速、流向等深海海洋環境測量數據。
這個航次共完成水文、沉積取樣、生物拖網及採樣、海洋化學採樣共計390個站次,獲取各類樣品近3000個,還進行全航程走航海流觀測,表層溫鹽度走航觀測和自動氣象站觀測,拋放60個溫度剖面觀測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