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2010:農民工不“慌”折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寧12月24日電(記者 王秋鳳)當兩年前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時,眾多農民工輾轉“珠三角”“長三角”,焦灼地找尋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一些人還不得不收拾行李踏上歸程……當時的他們,多麼慌張。

    然而,時間僅僅過去一年多,進入2010年時,農民工們已經開始淡定地對工作“挑三揀四”,還有人在老家過起了在家門口打工的日子。到底是什麼原因,讓2010年的農民工有了如此底氣?

    2010:民工不再“慌”

    説起2009年初前往東莞打工的經歷,老韋至今仍一臉無奈:“在東莞,我們找了好幾天,還是沒廠子願意要我們幾個年紀比較大的人,最後只好回家了。”

    不過如今,老韋已經在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一家製鞋廠找到了工作。“找這個工作可沒那麼麻煩,我看到報上有招工信息,打了個電話廠裏就要我了。這裡不錯,離家近。”老韋高興地告訴記者。

    高興的農民工可不止老韋一個。今年8月,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在當地媒體上連發三天招工廣告,提供800多個就業崗位,“不限學歷,不限年齡”,不少曾經像老韋一樣在2009年初曾為工作發愁的“大齡”農民工在這裡找到了工作。

    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王佳林2010年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幫園內企業招到足量工人。“整個廣西用工形勢都很嚴峻,我們費了很大力氣招工。”王佳林説。

    事實上,“用工形勢嚴峻”的還遠不止廣西,從東部的廣東、浙江,到中部的安徽、湖北,以及西部的甘肅、青海……在一些人還對金融危機背景下大量農民工滯留“珠三角”記憶深刻的時候,“民工荒”已然來勢洶洶,從東部蔓延至中西部。

    對企業來説是“民工荒”,但對農民工來説,這卻意味著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2010年2月底3月初,正值春節後用工高峰,記者在南寧等地採訪發現,不少農民工明顯比往年自信:“今年的經濟形勢比去年好,去年我們都挺過來了,今年,更加不擔心。”

    一年來的經濟發展印證了他們樸素的判斷。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今年1—9月GDP同比增長10.6%,經濟的高速發展為農民工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就業空間。

    一年之內,供需反轉,讓農民工們有了對工作“挑三揀四”的底氣:年輕的農民工希望找一份“有技術含量的工作”,而對上了點年紀的農民工來説,“離家近”成了重要的考量因素。在工資談判上,他們也更為自信——南寧不少農民工已經把薪酬定位為1500元/月或以上,而往年,這一定位大多停留在1200元/月。

    一些民工甚至更為瀟灑,走上了與當年“洗腳上田,遠走城市”相反的返鄉之路。“現在在外打工掙的錢也不比家裏多,不如早回家看看機會,要是在家鄉找到門路,明年就不去打工了。”12月初,南寧火車站一名剛從深圳返鄉的農民工説。

    經濟結構調整,助長不“慌”底氣

    “工作好找了,致富路子多了”,這是記者採訪過程中聽農民工們説得較多的話。在專家們看來,正是近兩年來的經濟結構調整,給了農民工不“慌”的底氣。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當前我國低端勞動力市場正迎來“劉易斯拐點”,低端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已經有所改變,未來這一市場將出現重要的結構性變異——必須漲工資勞動力供給才能增加。

    劉元春説,目前我國市場導向性的經濟結構調整全面啟動,區域經濟結構不斷調整,東部勞動密集型産業不斷向中西部轉移,就地就業格局有所改善。而這在就業地域選擇上為農民工提供了更多機會。

    還有專家認為,産業結構調整特別是第三産業的發展為農民工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第三産業增加值達147642億元,增幅為9.3%,快於GDP9.1%的增速,佔GDP比重也達到43.4%,逼近第二産業46.3%的佔比。

    農業這一傳統産業的升級換代也可吸納不少勞動力。桂林市資源縣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縣委辦公室主任吳龍源告訴記者,資源地處大石山區,山高路陡,自然條件差,以前1/3的農民依靠打工維生。近年來,隨著當地西紅柿和紅提兩大農業産業的發展,不少農民工返鄉創業,資源已經開始由“打工大縣”向“返鄉創業縣”轉變。

    資源縣並不是一個孤例。在廣西,農業産業正朝著“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方向發展。桑蠶、西紅柿、茉莉花……科學種養技術的推廣,使得這些原本不起眼的産業煥發出新的活力,成了吸納農村勞動力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間,科技帶動的農業産業化讓廣西2073萬農民人均增收473元,創造就業崗位57萬個,促進勞動力轉移126萬人。

    不“慌”≠“無憂”,深層調整將繼續

    然而,專家認為,民工不“慌”並不等於“無憂”,事實上,制約農民工就業的因素依然存在,經濟結構調整甚至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即將到來的“十二五”,這必將是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鐘茂初認為,當前的勞動力問題,嚴格地説,不是整體短缺,而是低工資農民工的短缺。

    鐘茂初説,“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一是高消耗産業結構向低消耗産業結構的轉型;二是物質消耗産業向服務産業的轉型;再者則是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如果按這一調整方向,農民工可能由於其教育背景而無法適應相應的新崗位,由此可能出現農民工需求不足、新興産業人手短缺並存的狀況。

    鐘茂初分析,在目前的經濟狀況下,農民工本身無力承擔職業培訓的成本,雇傭企業承擔相應培訓成本則存在“為他人做嫁衣裳”的風險。對此,鐘茂初建議,各級政府應擔負起農民工適應結構調整的培訓的責任。

    劉元春表達了同樣的擔憂。劉元春發現,勞動密集型産業在向西部轉移的過程中,出現資本投入比例大幅上揚、勞動密集度削減的趨勢,而並不是單純地以勞動力密集型産業為主,加之東部産業升級力度進一步加強,這都不利於對勞動力的吸納。

    劉元春提出,服務業的發展將是未來調整就業結構“很重要的一個突破”。對此,他建議,我國應進一步推動一些壟斷性服務業的市場開放,加強家政服務、教育服務等行業的市場規劃和市場體系的培育,加強相關稅收制度改革。

    專家認為,目前雖然我國低端勞動力市場供求關係出現變化,但內在制度性問題仍未根本解決。“不少企業以廉價勞動力生産低附加值産品的經營模式依然未改變,工資形成機制中農民工依舊處於弱勢地位,這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劉元春説。

 
 
 相關鏈結
· 吉林召開視頻工作會保障兩節期間農民工工資支付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將逐步提高農民工工資
· 我國研究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農民工在城鎮落戶
· 我國將繼續清理就業歧視政策促進農民工公平就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