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2月27日電(記者郎秋紅)“我準備在這兒打個隔斷,地上再鋪上地革”。新年前夕,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區五道江鎮到處洋溢著準備搬新房的喜氣。58歲的下崗工人劉基興剛剛領了新房的鑰匙,興奮地給記者描述著他的裝修打算。見記者盯著他額角上貼的紗布看,他有些不好意思,“一高興摔了個跟頭”。
今年,吉林省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工礦棚戶區改造工程,通化市二道江區投資5億元,共拆遷改造棚戶區33萬平方米。1420元/平方米的造價,老百姓只要花350元/平方米就能住進新樓房。特困戶可以享受廉租房。
劉基興分到的就是一套37平方米的廉租房。他原是通鋼冶煉廠工人,1995年下崗。身體不好幹不了重活,媳婦跟他離婚了,把孩子也帶走了。他只好寄住在弟弟家裏,靠每月180元的低保金生活。
“我們這裡像他這樣的情況特別多”,通化市二道江區區委書記高雲龍説。二道江區依企建廠、依廠建區,境內有通鋼、電廠、特種水泥等幾十戶國有企業,是典型的老工業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有企業相繼破産改制,全區13.7萬人,下崗職工達到1.4萬人,靠低保和打零工度日。那些計劃經濟時期修建的福利住房,由於企業棄管,也演變成自修自住的“棲身所”,年久失修,很多都成了危房。
這些年,當地有點本事的人都外出打工走了,剩下的多是鰥寡孤獨的困難群體。如果政府不出頭,這些退休工人、下崗工人就得繼續住棚戶區。
“政府勒緊腰帶,哪怕別的事情不幹,也要先把老百姓的房子解決了。他們過去為國家做過貢獻,現大最該享受改革成果。”高雲龍説。這兩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二道江區財政收入一直徘徊不前。但是區裏還是咬緊牙關,今年工礦棚戶區改造的5億元投資中,區級政府就承擔了近2億元,儘量把實惠留給百姓。
“由20平方米的小平房住進6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才花了2萬元。”下崗職工丁玉玲一提起自己的新家,美得合不攏嘴。
丁玉玲今年夏天入住五道江鎮富源回遷小區,兩室一廳的房子,地板擦得锃亮。她的丈夫楊兆賢正在廚房炒菜,兩菜一湯。“過去吃上一口熱乎的都費勁。”丁玉玲説。
丁玉玲原來的家離這裡不遠,是一間東倒西歪的小平房。她説,以前一回家,屋裏冰涼冰涼的,又得掏爐灰,又得點爐子,又冷又臟。兩口子為此沒少拌嘴。住進新樓後“享福了”,晚上一開門屋裏熱乎乎的,做飯炒菜也不費啥事,兩口子下班後都爭先恐後往家跑。
新房子鋪的是地熱。丁玉玲説,以前冬天洗件衣服,一個禮拜才能幹。現在洗完晾地上,第二天早上就能穿了。她的兒子在旁插嘴説:“現在睡地下都比過去睡炕上強。”
“只要把門一鎖,出去幹點啥都不用惦記。哪像住平房時,又怕水管凍裂了,又怕孩子煤煙中毒,幹啥都不踏實。”丁玉玲説。今年她一家三口都找到了活兒幹,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真是做夢都能笑醒了”。
二道江區工礦棚戶區老百姓住房的改善,只是吉林省“六路安居”工程的一個縮影。吉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柳青介紹,2010年,吉林省克服財政壓力大、工作任務重等諸多困難,各類保障性住房實際開工建設46.18萬戶、2932萬平方米,開工率105.9%。大批像劉基興、丁玉玲這樣的城鄉低收入人群、林業工人、煤礦工人等,過上了幸福安居生活。
安居而後樂業。新的生活給百姓帶來了新的希望。多年靠低保生活的劉基興説,明年開春他要找份工作,“好好幹,多掙點錢,等著孩子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