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1月7日電(記者 郭嘉軒)年初,武漢“光谷”傳來好消息:2010年區內光電子信息産業産值突破千億元,達到1144.88億元。
這是老工業基地湖北,憑藉“中部崛起”東風,著力實施“千億元産業工程”後結出的又一果實:2006年,中央出臺《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當年湖北汽車産業率先邁上千億元大關;2007年,鋼鐵、石化接連跨入千億元行列;2008年,電子信息、食品緊隨其後站上千億元臺階;2010年,紡織和裝備製造為千億元産業再添生力軍……從産業鏈的源頭到製造業高端,“千億元産業”接連涌現,見證了湖北“打基礎、管長遠”,把握髮展機遇,大力推進産業産品升級,加速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全過程。
“打造工業千億元産業,核心在於用增量調整存量,在壯大規模的過程中實現結構優化、多點支撐,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現實路徑。”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一語中的。
振興“武”字頭企業,是盤活湖北工業“存量”的重要舉措。經過重構式改革,過去“大而全”的“武”字頭企業,變得“精而強”,自主創新打造出新的核心競爭力:武重集團的數控機床,打入了英、俄、德、日、加、印、土耳其等多個海外市場;武鍋集團與阿爾斯通合資,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鍋爐製造基地之一;長動與西門子合資,組建亞洲最大的汽輪機製造基地;總投資30億元,整合武昌車輛廠等5家鐵路貨車工廠的重型機車基地武漢長江車輛有限公司,正加緊推進。新“武”字頭工業企業活力迸發,標誌著湖北新老工業體系更迭完成,一個總産值2300億元,9大産業集群發展的裝備製造業,正在昔日的老工業基地蓬勃興起。
如果説,幾年前湖北工業發展的“火車頭”,主要依靠鋼鐵、汽車等兩三個産業,那麼現在,以電子信息産業為代表的高科技方陣正逐漸成為新的經濟支柱。同時在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産業板塊集中度也不斷提高,“千億産業”伴生成長的態勢日益凸顯。
在武漢東湖高新區,以光電子、生物、新能源環保、消費電子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集聚式發展。2010年該區成為“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富士康、飛利浦等紛紛入駐,一個以電子消費品為主,年産值過千億元的産業集群日益成型;中部唯一的半導體芯片生産企業武漢新芯與中芯國際、美國EDS相繼落戶,年産值千億元的集成電路産業和軟體外包産業也將形成;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汽車及零部件産業已突破千億産值。
2005年,湖北輕重工業之比為27:73,而這一比例2010年已經調整到31:69,糾偏補短成效明顯。優勢産業升級上位、新産業活力迸發,帶動全省工業外向度大大提高,一批“湖北造”品牌脫穎而出,極大增強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和底氣。
湖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王國生表示,展望未來,湖北將著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新興産業,讓更多的新“千億元産業”撐起湖北工業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