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
——專家解讀“十二五”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中之重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記者 張辛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在我國糧食産量連續七年實現增産的情況下,為何還要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十二五”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中之重是什麼?
“農業問題永遠都是最基礎的問題,中國更是如此。糧食一旦吃緊,國民經濟的基礎就會動搖。”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朱信凱説,“我們不能奢想13億人的嘴巴係在糧食進口上。”
我國糧食總量基本平衡,但品種結構矛盾仍然突出。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自給率達到100%,但粳稻供求偏緊,大豆缺口較大,綠豆等雜糧供求也出現偏緊的情況。
同時,糧食生産靠天吃飯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還比較差,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弱。近年來,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1000億斤左右。自然災害呈加重態勢,糧食生産風險越來越大。
一些專家表示,農業生産連年豐收,糧食産量連創新高,各種支撐力量已經繃得很緊,稍有鬆懈極有可能出現滑坡。而人多地少的國情使得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存在。“十二五”期間,保障糧食安全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首要任務。
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要達到5.4億噸以上。與上一個五年規劃提出的1萬億斤目標相比,增加了800億斤糧食。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表示,中國人口多、食品消費量大,恩格爾系數較高,農産品供給狀況和價格對於物價的影響很大。確保農産品的穩定供給,保持市場價格的基本穩定,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
圍繞如何保障糧食安全以及農産品穩定供給,專家積極建言獻策。
“確保穩定的耕地面積,是農業穩步發展、糧食安全的基本。我國耕地面積的量,從來不是過剩,而是時時刻刻要有吃緊的觀念。”朱信凱説,首先是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
加強以農田水利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陳錫文表示,到去年年底全國49%的農田實現了有效灌溉,如果解決好水源問題,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加大節水力度,還可以進一步擴大有效灌溉面積。一些專家建議,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要的是要打破部門利益藩籬,擴大基層參與權利。在統一的地方水利建設規劃下,集中有計劃地使用資金,提高水利建設資金使用效率。
綱要提出,提高單産和品質,廣泛開展高産創建活動。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産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將糧食生産核心區和非主産區産糧大縣建設成為高産穩産商品糧生産基地。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林而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水平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各種因素中,已顯得越來越重要。在全國後備耕地資源不多等情況下,必須依靠農業科技,主要包括糧食品種、中低産田改造和重大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同時,要採取各種措施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如逐步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堅持實行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另外,要進一步加強糧食物流、儲備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在黑龍江省八五六農場,水稻種植戶在把剛收完的水稻裝車(9月17日攝)。截至10月14日,黑龍江省已收穫大秋作物面積超過2億畝,佔應收面積的98%。被譽為中國“糧倉”的黑龍江省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全省糧食總産量將超過去年的870.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這是黑龍江連續第七年實現豐收。黑龍江省耕地面積佔中國耕地總量的九分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産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粳稻産區。全省農村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程度超過80%,農機應用水平居我國前列。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訪糧食局局長聶振邦: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係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對保障國家根本利益以及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良好,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食物供給日益豐富,供需基本平衡。但在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不斷發展和人口持續增加的背景下,糧食需求增長、耕地減少、淡水資源不足的趨勢不會改變,在糧食連續七年豐收的基礎上,糧食增産的難度加大,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為此,本刊專訪了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請他為大家詳解我國糧食安全形勢及對策。 >>>詳細閱讀
聯合國官員稱中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取得顯著進步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陳恃雷)聯合國食品權特別報告員奧利維埃·德舒特23日在北京表示,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取得顯著進步。
“過去三十年中,中國大力投資農業,並採取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中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取得顯著進步。”德舒特説。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