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5日電(記者 黨文伯)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紅十字國際研討會5日在成都召開,來自紅十字會與紅新月國際聯合會、國際勞工組織、國內外捐贈企業的200名代表就國內外防災減災經驗進行了交流。
記者從組委會了解到,本次研討會旨在通過對汶川地震救援及重建工作的探討,總結交流國內外先進的防災減災經驗,尋找金融危機與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救災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新機遇和新途徑。
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王海京在研討會上表示,這一次地震是中國紅十字會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挑戰,創造了許多個歷史上的第一。第一次組建前線指揮部,派出多個工作組,第一次組織了專業救援隊實施現場救援,第一次組織了龐大的紅十字志願者參與救災,第一次接收管理和使用這麼龐大的一個救災的款物,第一次大規模的協調授權接受境外的醫療隊、搜救隊來華開展救援工作,另外也是第一次大規模的參與災後恢復重建當中。
王海京説,中國紅十字會目前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機遇期,通過提出加速實現中國紅十字會救援工作的戰略轉型,以傳統發放物資為主的單一救援模式轉變為立體的、全方位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現代救援模式。今後中國紅十字會將加強備災體系建設,儲備具有紅會特色的救災物資,加強倉庫管理。同時加快救援隊建設,初步規劃中國紅會要建立七大類救援隊,包括醫療、供水、大眾衛生、心理、搜救、水上救生救援隊。
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呂紅頻表示,中國應急體系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搶險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面臨一些薄弱環節。應急體系建設與有效應對複雜多變的公共安全形勢的需要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應急管理機構及指揮運行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監測預警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應急救援隊伍裝備及能力建設不夠,應急物資和緊急運輸保障能力急需提高,基層應急管理的基礎較為薄弱,城鄉防災減災基礎能力建設還相對滯後,這些都需要在今後加強。
汶川地震是我國近年來最為嚴重、破壞力最大的自然災難。在災害發生三週年之際,對其進行總結與反思,是對未來防災減災工作最有價值的貢獻。本次研討會為與會代表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使得大家能夠在當前金融危機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和思考災難救援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