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設防能力 降低災害風險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史培軍教授解讀我國自然災害風險區域分佈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記者 衛敏麗)5月12日,是我國第三個“防災減災日”。
在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重點項目——“綜合風險防範關鍵技術與示範”的支持下,由北京師範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共同承擔並主持的《中國自然災害風險地圖集》近日在京發佈。該地圖集著重展示了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風險的區域分佈特點,以及各省區市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的空間差異,在社會上引起強烈關注。
在我國,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風險的區域分佈呈現出哪些特徵?該項科研成果對於政府制定相關規劃和制度,公眾合理避災有何意義?就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10日專訪了該科研項目負責人、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史培軍教授。
這是我國第一代綜合自然災害風險區域分佈圖集
問:請介紹一下啟動這項研究的背景以及編制這部地圖集的過程。
答: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多、災情最為嚴重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也可以説是一部與自然災害作艱苦鬥爭的歷史。直至今天,自然災害仍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重大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影響範圍廣,人員傷亡重,災害損失巨大,引起了全社會的進一步關注。
針對與年俱增的自然災害風險,我國政府加大了對綜合減災的研究力度,在國家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中,部署了多項綜合減災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高技術研發項目和科技支撐項目。其中由教育部負責組織、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重點項目——“綜合風險防範關鍵技術與示範”就是針對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風險防範而開展的一項重要的綜合減災研發項目。
編制自然災害地圖是直觀展示自然災害時空分異規律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過去20年,北京師範大學組織有關力量先後編制出版了《中國自然災害地圖集》《中國自然災害系統地圖集》。通俗地來講,前者主要是展示哪些地方曾經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後者主要是展示各區域發生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分別稱為我國第一代、第二代綜合自然災害地圖集。而剛發佈的《中國自然災害風險地圖集》則突出了我國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的區域分佈特點和規律,也就是説,展示了區域自然災害發生的幾率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我們稱之為第三代綜合自然災害地圖集,也是我國第一代綜合自然災害風險分佈地圖集,它凝聚了教育部、民政部、中國科學院等所屬的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300多名研究人員、近10年的心血和汗水,還充分借鑒了國際上目前最先進的災害風險科研成果。
我國綜合自然災害相對風險等級為“東部高於中部、中部高於西部”
問:這部地圖集所展示的核心內容是什麼?根據地圖集,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風險的地域分佈呈現出哪些特徵?
答:這部地圖集對影響我國的地震災害、颱風災害、水災、旱災、滑坡與泥石流災害、風沙災害、風暴潮災害、雪災、雹(含風雹與冰雹)災、霜凍災害、森林火災、草原火災等災害風險進行了評價,著重展示了這些災害風險的區域分佈特徵及規律、各省區市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的空間差異。同時,還得出了區域主要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相對風險等級,以及綜合自然災害風險等級的空間格局,研究精確到縣一級。
以造成人員傷亡較大的地震災害、颱風災害、滑坡與泥石流災害為例。從地圖集,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地震災害風險主要集中在燕山與太行山東側的斷裂帶、郯廬斷裂帶、汾渭盆地、銀川至昆明的南北斷裂帶、橫斷山區、天山南北側斷裂帶等地質構造活動較為頻繁的相對高風險的地區。
拿颱風災害來説,從長江口至北侖河口的廣大東南沿海是全國颱風災害的高風險地區,其中長三角地區、浙東沿海地區、福建東南沿海地區、廣東東部沿海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廣西東南沿海和海南北部沿海成為颱風災害的7個相對高風險地區。
此外,廣大雲南高原、川西山區和黃土高原地區成為非常突出的滑坡與泥石流災害嚴重的三大高相對風險等級地區。此外,橫斷山區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區、川東到鄂西長江沿岸、山西高原及太行山與燕山山地地區也成為滑坡與泥石流災害的較高風險區。
總體上來説,從中國綜合自然災害相對風險等級圖可以看出,全國風險等級呈現出“東部高於中部、中部高於西部”的格局。其中,長三角及長江下游沿江地區、淮河流域、華北平原及京津唐地區、兩湖地區、汾渭盆地、四川盆地、下遼河地區成為全國7個綜合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
加大設防力度 讓我們的社會更安全
問:這部地圖集對於我國防災減災事業的發展將起到怎樣的推動作用?對於政府制定相關規劃和制度,公眾合理避讓自然災害有何借鑒和參考意義?
答:該地圖集為我國開展綜合減災研究和實施綜合災害風險防範奠定了良好基礎,對發展災害風險科學也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為政府搞區域規劃、合理避讓風險、提高設防能力提供了翔實的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目前,從總體上來説,我國對各類自然災害的設防能力、水平還比較低。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逐步增強,我們要舍得花錢,逐步加大投入,提高設防能力,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保護我們的生命和家園。
對於公眾來説,這項研究為如何開展社區減災找到了突破口。從地圖集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認識本地域內存在的自然災害種類及其風險等級,從而學習、掌握相應的災害風險防範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同時,該地圖集也為我國開展各類自然災害的保險業務提供了科學依據。
當然,這畢竟是我國第一代自然災害風險區域分佈圖集。由於我國綜合減災與災害風險防範科技工作起步較晚,相關研究數據的獲取還面臨很多壁壘,加之綜合自然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模型等諸多學術問題還不夠完善,這部地圖集可以説是剛實現初步的災害風險定量研究,離完全的、高精度的綜合自然災害風險定量研究還有相當的距離。廣大科技工作者將爭取作出更多新的成就,為提高中國及全世界的綜合減災與風險防範能力、構建更安全的社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