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黎6月4日體育專電(記者 張薇)隨著斯基亞沃內的回球出界,李娜縱情躺倒在紅土場上。4日的這一時刻,羅蘭·加洛斯見證了奇跡,中國乃至亞洲的榮耀印證著李娜燦爛的笑臉。
法網女單決賽賽場上,一路突破的中國網球領軍人物李娜直落兩盤將意大利的衛冕冠軍斬落馬下,成為第一個捧起大滿貫賽事單打獎盃的亞洲人。
雖然30歲的斯基亞沃內曾在去年的法網比賽中讓李娜止步32強,但如今的亞洲“一姐”已然更加強大,繼澳網殺入決賽後又挺進法網冠軍爭奪戰,李娜咄咄逼人的進攻,讓斯基亞沃內疲於奔命。李娜一拍接一拍的強攻,斯基亞沃內在“啊嘿”的喊聲中頑強防守,不過幾個致命的正手底線回球後,李娜還是在第五局破發,從而以6:4拿下首盤。
每分的間隙,都會從菲利普·沙特裏耶球場的不同角落傳來“李娜加油”的喊聲,那是國人在為中國的驕傲吶喊;緊隨其後還會有更加響亮的“Na Li,Na Li”的助威聲,那是為李娜球技所折服的外國觀眾表達情感。
捷克的9號種子科維托娃、白俄羅斯的4號種子阿扎倫卡、俄羅斯的7號種子莎拉波娃,李娜的每一步突破都伴隨著一個世界前十外加奪冠熱門的出局。從第一個晉級法網女單八強的中國球員,到第二次成為亞洲唯一代表,站在大滿貫單打決賽場上,29歲的李娜堅定地告訴眾人,她,準備好了。
決賽第二盤中,29歲的李娜首局便強力破發,但是堅韌的斯基亞沃內拒絕放棄。她早就説過,她和李娜都擁有堅強的意志力,逆轉的滋味對她而言並不陌生。當斯基亞沃內將她的削球、上旋球打到極致,李娜的失誤開始增多,當斯基亞沃內在第八局時終於反破得手、將比分扳成4:4平,她那沉默已久的助威團又開始齊齊拍手歌唱。
然而,自言“心理足夠強大”的李娜並沒有手軟,當她繼續著又快又狠的強攻,而且面對斯基亞沃內的小球戰術也毫不示弱時,意大利人有些招架不住了。一次,兩次,斯基亞沃內開始跟裁判為球是否出界不依不饒地理論,在李娜保發成功,將比賽帶入搶七局後,勝利的天平徹底偏向了亞洲“一姐”。7:0,李娜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蘇珊·格朗格杯上。
大滿貫冠軍夢終於成真,李娜的世界排名也將從第七躍居至第四,平了日本名將伊達公子創造的亞洲最高排名。她在山呼海嘯般的掌聲中將獎盃高高舉過頭頂,五星紅旗也第一次在大滿貫賽球場升起。
李娜震動中國體育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記者 馬向菲)羅蘭·加洛斯紅色土地上見證了歷史的誕生——中國姑娘李娜第一次為中國捧起久負盛名的網球四大滿貫公開賽的冠軍獎盃。
無論怎樣評價李娜這個冠軍都不為過。除了創造了歷史,這個冠軍更是對中國職業體育,對中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戰略轉型有著巨大的衝擊作用。這位“剽悍”的武漢姑娘在這片紅色土地上震動了整個中國體育!
職業體育是當今世界體育的“核心成員”,“奧運會四年一次,職業聯賽年年有”,足球、籃球、網球、高爾夫、賽車等職業賽事在全球擁躉眾多,收益豐厚,影響廣大。以本次法網為例,NBC、ESPN,法國電視臺以及歐洲體育臺等向全世界轉播,官網預測女單決賽收視率還將創造收視新紀錄,而女單冠軍的獎金達到了驚人的1100多萬人民幣。
與之相比,即使是一些奧運項目,恐怕影響力也無法與這樣一個職業網球賽事相比。對於一個真正的“體育強國”,不能再單純追求大型賽事的金牌總數,而要著重發展國際影響力大的項目,發達的職業體育正是“體育強國”的重要標誌之一。
發展中國職業體育,需要思路的轉變,李娜的成功正得益於此。儘管網球管理中心從2002年開始“球員職業化”嘗試,帶球員參加職業巡迴賽,但依然保持國家隊統一管理的“家長模式”。直到2009年,網管中心轉變思路,允許運動員自主訓練、自主參賽、自負盈虧,讓四名成績突出的女球員鄭潔、李娜、晏紫和彭帥轉變為真正的職業球員。正是這樣的轉變,幫助本已具備相當實力的李娜走向榮譽。
除了轉變思路,中國職業體育走向繁榮更需要相應制度的支持。中國網球從2002年參與職業化競爭,而國內從1994年的足球開始,籃球、乒乓球、排球陸續走入職業聯賽,但聯賽在制度化、商業開發等方面依然與國際有相當差距。
美國報紙曾有文章指出,中國職業體育的最大阻礙在於現有管理體制與職業化不相適應,導致贊助商難於立足、商業運作受困。對此,國家體育總局體研所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為,一旦某個項目決定走職業化道路,就應該建立相適應的制度、運行規則和管理體制,例如足球聯賽採用俱樂部、足球協會以及政府部門各司其職方式發展,同時讓中國的職業體育“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