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專家批評申報評審非物質文化遺産只看"盈利多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記者 周瑋)“非物質文化遺産具有經濟價值,但與其他價值相比,經濟價值已顯微不足道。因此,經濟價值永遠不會,也不應該成為遴選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基本尺度。”對一些地方以經濟價值即盈利多少作為申報評審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要尺度的做法,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提出了批評。

    第六個文化遺産日之際,苑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經濟利益常常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申報非遺項目的關鍵尺度。在這種錯誤標準的影響下,名茶、名酒、名吃等紛紛成為重點推介項目,而那些遠離市場,實實在在需要保護的瀕危項目並沒有被真正的保護下來。“我們應看重它究竟保留下多少獨特的技術與工藝。在傳承單位的選擇上,不應去選擇那些根據民間祖傳秘方研發出新産品的大型現代企業,而應去選擇掌握著這些獨門絕技與祖傳秘方的老藝人,老匠人或是那些百年老店。茅臺是這樣,廣東涼茶是這樣,北京烤鴨也應該是這樣。”

    和苑利一樣,不少專家學者對一些非遺項目過度商業化的現象提出批評。

    近年來,生産性保護以其“活水養魚”的方式對保護具有生産性質特點的非遺項目有積極推動作用。但一些地區斷章取義簡單地將生産性開發等同於商品開發,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製作數量規模化、生産方式工業化、手工技藝科技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祁慶富疾呼:“生産性保護的前提是保護,不是生産!一旦手工技藝的核心技藝完全被工業化,那麼也就不成稱其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了。”

    比如令一些專家痛心的唐卡的遭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唐卡,其製作過程非常講究用料、畫工以及藝人的基本功。它以珍貴的天然礦物質作為原料,製作一幅精美的唐卡需要一年左右。但近年來,隨著“藏族藝術文化熱”興起,機器印刷批量生産的印刷品唐卡充斥市場,廉價、工藝粗糙的“速成品”令古老而精湛的藏族繪畫藝術瀕於失傳。

    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馬盛德説,生産性方式保護著眼點在保護,強調“生産過程”,關注體現非遺核心技藝和文化內涵的環節,在開展生産性方式保護過程中,一定要堅守住非遺項目手工製作方式和手工技藝這一底線。

    “非遺工作細數起來有很多環節和要點,涉及政府,涉及老百姓,也涉及學術文化界,做好非遺工作,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朝戈金説,“反過來看,一些地方和部門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上得到一些批評等,也主要是因為或者政府主導的力量沒有到位,或者民眾的參與沒有落實,或者學界的參謀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結果一些不符合廣大民眾心願的,單獨以商業為考量的東西堂而皇之地批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外衣出來,這是需要我們警惕的。”

 
 
 相關鏈結
· 各地舉辦文化遺産日活動
· 2011年文化遺産日"依法保護 重在傳承"活動開幕
·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通知
· 文化部將抓緊研究起草非物質文化遺産法實施細則
· 路甬祥:使法律真正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準繩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