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記者 姚潤豐)河南夏糧喜獲九連增,河北夏糧總産單産均創歷史新高……2011年,儘管天公不作美,但中國的夏糧生産“有驚無險”,照樣贏得了第八個豐收年。近日從農業部傳來好消息:我國夏糧增産已成定局,這是連續第八年豐收。
兔年春節,正當北方冬麥區返青拔節的關鍵時節,一場罕見的特大春旱擾亂了小麥生長的腳步,給夏糧生産“八連豐”蒙上了陰影。為奪取夏糧食豐收,各級水利部門緊急行動向旱魔宣戰,通過週密的部署,科學的指揮,精確的測報,精心的調度,上下齊心共同努力,以一場艱苦卓絕的“抗大旱、促春管、奪豐收”抗旱戰役實現了大旱之年大豐收。
冬麥區罕見乾旱威脅夏糧豐收
從乾旱到大旱,再到罕見大旱,繼去年西南特大乾旱後,年初罕見的乾旱再次降臨北方冬麥區,2011年的夏糧生産註定不能完全依靠上天的恩賜。
枯黃的麥苗、乾涸的水渠……去年10月份至今年2月上旬,我國華北南部、黃淮、江淮等降雨持續偏少,累計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5至9成,重旱區長達100多天無有效降水。截至2月上旬,冬小麥受旱面積達到最大,僅河北、山西、江蘇、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甘肅等8省麥田受旱面積累計達1.12億畝,尤以糧食生産大省河南、山東的旱情最令人揪心,也使得今年的糧食豐收變得難上加難。
旱情就是命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抗旱救災和春耕備耕工作,1月2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出臺了支持抗旱救災的政策措施。2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中央財政在已安排資金的基礎上增加安排抗旱支出22億元,對受旱嚴重的6省600個縣級抗旱服務隊,每縣補助設備購置費200萬元;對6省小麥抗旱澆水平均每畝補助10元;安排抗旱物資儲備資金2億元。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抗旱工作,出臺的一系列抗旱扶持政策和強農惠農措施,對抗旱工作重視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來少有的。”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在1月30日的國家防總抗旱工作異地視頻會議上説,旱情造成的影響不僅對於夏糧生産舉足輕重,還關係到全年糧食生産的預期和市場走勢。必須要全力打好抗旱保春灌、保春播這場硬仗,努力奪取夏糧豐收。
隨即,國家防總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伴隨著應急預案的啟動,一條條指令火速發出,一項項措施付諸實施,一場保糧食豐收、保飲水安全的抗旱減災攻堅戰在北方大地迅速打響:國家防總、水利部迅速制訂《抗旱工作方案》;加密抗旱專題會商,先後召開8次抗旱會商會;發出10個緊急通知,對各地抗旱分別提出明確要求;派出56個工作組,現場指導地方科學抗旱……
大旱之年彰顯水利工程興利減災作用
“這管子不滲水,節約水,澆得還快啊!以前一天半,現在不到一天就澆完了。”3月30日下午,山東省桓臺縣果裏鎮郝園村村民杜龍信拿著前幾天剛剛領到的射頻卡,一邊給他種的7畝麥田澆返青水一邊對記者説。和以往地頭上長長的小白龍不同,今年他家澆地採用的是一張射頻卡,把卡片往田頭的刷卡器上一插,地頭的出水口就涌出了清水,就近接一個水管,中途沒有半點浪費,水就直接流入了麥田。
這是桓臺縣去年底剛剛完工的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2010年項目。據了解,這項工程較之傳統的地上土渠引水,每畝年可節水125立方米,節電22.9千瓦時,為桓臺縣的抗旱保豐收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有無工程兩個樣,有水無水兩重天。越是大旱,水利工程的興利減災作用越明顯。在應對這場罕見乾旱中,正是多年建成的大中小型水庫和灌區,以及“水窖、水池、泵站、塘壩、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庫、塘壩等超前蓄水,灌區、泵站、調水工程等開足馬力,為抗旱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據了解,在抗擊特大乾旱期間,黃河小浪底水庫加大下泄流量至900立方米每秒,妥善解決了引黃濟津、濟冀用水,有力保障了河南、山東引黃灌區以及中游山西、陜西引黃灌區的灌溉用水需求。江蘇省通過江水北調向淮北地區累計提供抗旱水量50億立方米,灌溉面積420多萬畝。山東省引黃灌區引黃水量超過17億立方米,全省抗旱澆灌面積3200多萬畝。河南省通過清淤疏浚增加引黃水量,對井灌區進行機電配套,累計完成抗旱春灌面積5400多萬畝。陜西省開動各類水利設施,堅持破冰提水,克服各種困難開展冬春灌,累計完成抗旱澆灌面積850多萬畝。
攻必克,戰必勝。據水利部統計,重旱區8省抗旱期間,累計啟用機電井170萬眼、泵站1.7萬處、機動抗旱設備299萬台(套),提供抗旱用水210多億立方米,累計抗旱澆灌麥田2.02億畝、3.6億畝次,有效保障了冬小麥順利返青拔節,為夏糧豐收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各地通過採取打井、新建應急水源工程以及拉送水等措施,及時保障了因旱飲水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用水。
糧食長久安全必須遠謀農田水利
“逢災必減”曾是我國糧食生産多年的寫照,面對今年的罕見旱災,夏糧依然豐收得益於政策支持,抗災有力和科技支撐。從去年西南五省大旱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大旱災,在極端氣候事件常態化考驗我們“與天奮鬥”的智慧和能力的同時,夯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顯得尤為迫切。
“在今後乃至中長期內,我國增加糧食産量仍有很大資源和技術潛力。但制約糧食增産的因素也不少,主要是三大制約:一是耕地減少趨勢不可逆轉;二是糧食比較效益低、生産成本和機會成本加快上升的約束不斷強化;三是農業自然滅害多發重發,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低、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大力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增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水利在抗禦這場乾旱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夏糧豐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在受旱農田中,約20%多為“望天收”,缺乏水利設施和灌溉水源,沒有灌溉條件,只能採取打深井、架設臨時機泵抽水或者拉水等措施進行應急灌溉,抗旱難度大、成本高。部分灌區由於水源短缺、渠道淤積、抗旱設施損毀或不配套等導致抗旱能力下降。
抗旱基礎工作薄弱。一些地區因糧食持續豐收,在思想上有所懈怠,部分幹部群眾存在靠天等雨的僥倖心理,對旱災防禦重視不夠;一些地區抗旱工作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不夠落實,抗旱組織不健全,基層服務體系缺乏;一些地區抗旱工作方案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較差,沒有必要的抗旱物資儲備。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農業之基,我國農田水利事業發展迎來了全面提速的重要機遇期。年初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大興農田水利,抓緊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提高防汛抗旱應急能力,著力推進縣鄉兩級防汛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乾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備制度。
可以預期,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貫徹落實,農田水利等抗旱薄弱環節將得到全面加強,乾旱防抗綜合能力將得到全面提升。屆時,面對大旱,我們將從容面對,迎接更多的糧食豐收年。
“風不調雨不順”為何仍獲豐收——三評夏糧豐收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 經過秋播春管夏收的艱辛勞作,我們迎來了又一個夏糧豐收。回首近幾年我國夏糧生産,幾乎都是在災害頻發中開局,卻又在喜獲豐收中收官。農業這個一直以來被認為靠天吃飯的産業,在“風不調雨不順”背景下能夠獲得夏糧生産“八連豐”,其中經驗需要總結,啟示更值得銘記。
完善的保障機制是夏糧穩産的固本之策。在今年夏糧生産克服長達100多天干旱困擾的過程中,包括政策激勵、投入保障、科技推廣、工作動員等在內的一整套完善的保障機制,以其鮮明的導向和有力的號召,促進了資金、資源、人力、物力的廣泛整合和有效配置。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密切關注旱情,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抗旱春管政策;中央財政在已安排各項涉農資金的基礎上,再安排129億元支持糧食生産和抗旱工作,對抗旱澆水、弱苗施肥給予補助。這些舉措在我國糧食生産史上前所未有,極大地鼓舞和帶動了各地區、各部門抗旱促春管工作。從研發、生産再到推廣的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發揮威力,調動1萬名專家和35萬名農技推廣人員參與全國科技大會戰,再加上農業科研機制和農技推廣體系不斷創新,為廣大農民奪取抗旱保苗勝利奠定了技術基礎。 >>>詳細閱讀
農業部:夏糧增産已成定局 冬小麥將實現八連增
6月18日,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瑞林村麥農衛俊芳在晾曬小麥,揚除其中的雜質。農業部21日宣佈,全國夏收小麥收穫進度已過九成,夏糧增産已成定局,冬小麥將實現8連增。新華社發(高新生 攝)
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記者張辛欣、董峻)農業部21日宣佈,全國夏收小麥已收穫3.17億畝,收穫進度過九成。從各地田間測産和實打實收情況看,夏糧增産已成定局,冬小麥實現“八連增”。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説,在極端天氣頻發、外部環境複雜等多重考驗下,夏糧增産對於保供給穩物價、管理好通脹預期、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這位負責人同時表示,夏糧增産標誌著糧食生産有了良好開局,實現全年糧食生産穩定發展還要抓好早稻和秋糧,特別是秋糧。近期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多次出現強降雨天氣過程,有效緩解了前期旱情,但局部地區“旱澇急轉”對在田作物正常生長髮育造成不利影響。 >>>詳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