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辦賽事更辦城市——專訪大運會組委會新聞發言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7月19日   來源:新華社

辦賽事更辦城市 爭一時亦爭韆鞦
——專訪深圳大運會組委會專職新聞發言人

    新華社深圳7月19日電(記者 王傳真 詹奕嘉)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倒計時的日曆一頁頁翻過,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國深圳。8月12日,這座年輕的城市將開始正式兌現對國際社會的承諾——辦一屆“更成功、更精彩、更有影響力”的大運會。

    這場全球大學生的青春盛會將會給深圳帶來什麼變化?上千萬深圳市民將得到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舉辦者如何看待社會輿論對大運安保是否“擾民”的質疑?深圳大運會組委會副秘書長黃國強、深圳大學傳播學博士潘曉慧、深圳廣電集團主持人王梅3位深圳大運會組委會專職新聞發言人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就深圳大運會的籌辦成果、社會影響和創新特色等一一作出闡釋。

    立足長遠 為城市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新華社記者:無論奧運會、世界盃、亞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還是世博會之類的大型國際性會展活動,對舉辦城市的各方面發展都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請問本屆大運會對於深圳的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提升是否也具有類似的積極作用?

    大組委專職新聞發言人(以下簡稱發言人):以籌辦和舉辦大運會為重要抓手、有力推手,加大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改善市容環境和生態環境,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擴大城市的國際知名度,加快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進程——這是深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出的一項重要抉擇。

    目前,深圳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共布設586個常規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建立環境空氣預測預報系統,制定不同階段大運會環境空氣質量保障措施、比賽海域“赤潮”防範預案、大運會環境安全應急預案及相關專項預案,建立環境應急專家庫等。這些環境建設著眼于長遠成果,在大運會結束之後仍將長期發揮作用。

    為迎接大運會,深圳構建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的三級綠道網。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綠道412公里,其中區域綠道335公里,超額完成廣東省下達的區域綠道總目標。

    新華社記者:今年6月,深圳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全線開通,深圳地鐵里程數由22公里增至178公里,通車里程數位居全國第四,這是否也是大運會帶給深圳的“福利”?

    發言人:歷時四年半建設、投資金額達750億元的深圳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全面開通試運營,堪稱深圳城市建設有史以來最大的基礎設施工程和民心工程。

    對比國際現代城市地鐵的發展史,新加坡經過23年才使地鐵里程達到111公里,韓國首爾地鐵建成134.9公里也經過11年。面對工程量大、技術複雜、雨季較長等難題,近10萬名深圳地鐵建設者穿越地下熔岩群,跨越樓宇、河流和正在運行的大型交通設施等危險區域,僅用四年半就使深圳地鐵從22公里跨越式發展到178公里,令原本40多萬人次的日均客流量提高了5倍,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深圳速度”。

    網絡化的地鐵促成城市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的發展態勢,併為發展綠色交通創造出巨大空間。深圳正積極推廣電動汽車及配套設施,大運會期間將投入2011輛新能源汽車,預計到2012年,深圳將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3.4萬輛以上,到2015年達到15萬輛,為降低碳排放、建設清潔低碳城市打下基礎。

    毫無疑問,地鐵建設勢必會給市民帶來一些不便,甚至煩惱多過愉悅。但地鐵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交通狀況,更多看不見的正面影響將在未來逐步顯現。深圳市委、市政府還在地鐵交通二期工程中進行創新嘗試,如引進香港企業經營等,留下值得珍視的制度遺産。總之,我們正以實際行動履行“從這裡出發,不一樣的精彩”的核心理念;既要爭一時,也要爭韆鞦。

    內外均衡 加快特區一體化步伐

    新華社記者:30年來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的深圳也有諸多“成長的煩惱”,特別是原特區內城市基礎設施不堪重負,原特區外則發展滯後,特區內外嚴重失衡。請問籌辦本屆大運會對縮小特區內外的“發展鴻溝”是否有所助益?

    發言人:深圳發展速度令人稱奇,但其發展質量尚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原特區外地區文化、教育、體育等民生問題“欠賬”較多,這不能適應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需要。因此,深圳市委、市政府抓住籌辦大運會的契機,著力推動原特區外的經濟社會建設,加快實現特區內外一體化。

    深圳成功申辦大運會之後,地鐵網絡、大運中心等重要設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設,改變了原特區管理線外寶安、龍崗兩區相對落後的面貌,使原特區外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迅速躍升。地鐵直通大運中心,深惠路與深南大道一樣順暢靚麗,新建的體育場館更邁進國際先進水平。

    深圳大運會共使用63個體育場館,其中新建的22個場館有一半以上佈局在原特區外地區,這將會加快特區一體化進程,改善原特區外地區的公共福利事業。龍崗區還新建一個佔地49.2萬平方米的大運村,賽後將作為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的組成部分。

    因為大運會,“關外”不再是深圳的“軟肋”和“短板”。原特區外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活品質的改善,不但有助於加快實現與市中心一體化的發展,也將加快珠三角一體化的步伐,更加有利於促進深港合作步入新的歷史階段。

    尊重民意 創新社會動員形式

    新華社記者:我們注意到,深圳沒有硬性推出賽時單雙號限行的政策,而是倡議“綠色出行、停用少用、給力大運”,讓市民自覺為大運會創造更好的出行環境。類似這樣尊重民意、進行社會動員的創新之舉,是否意味著本屆大運會力圖在社會建設方面體現“不一樣的精彩”?

    發言人:深圳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經濟建設一頭獨大,而社會建設特別是社會管理與創新相對不足的現象。因此,我們在籌辦大運會時特別注重社會建設與管理的創新。

    這樣的探索與實踐正在得到響應。比如“綠色出行”行動就得到廣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社會共建、城市共建、綠色共建、文明共建的共識將融入我們的城市精神。

    志願者隊伍是深圳近年來加強社會建設、探索社會管理創新結出的碩果。深圳25萬名身著“紅馬甲”的義工將整體轉化為城市誌願者,深圳高校的八成以上大學生踴躍報名參加志願者,全市誌願者已達127萬;深圳20%的市民以志願服務的形式投身奉獻大運會。因為大運會,青春、愛心、創新的力量匯聚到一起,凸顯著這座城市的強大活力。

    迅速發育的社會組織,正逐漸成為深圳社會整合的重要力量和社會管理的多元平臺。此次大運會選擇讓社會組織承接志願者U站平臺,提供動員招募及志願者服務。這顯示出社會組織參與志願服務的能力和效果,也反映出“開放大運”為社會組織所創造的廣闊空間。

    歡迎監督 安保力爭少擾民

    新華社記者:今年以來,深圳大運會的籌辦在獲得各方讚譽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受到輿論關注與質疑的問題,特別是安保是否會“擾民”。有媒體認為這是深圳大運會不自信、不開放、太緊張的表現,請問舉辦方怎麼看待和處理這些問題?

    發言人:我們一直都非常重視媒體對相關問題的報道,媒體和公眾的質疑是對深圳籌辦大運會的關心和監督。一個重大活動在一個城市舉辦,確實會對現存的一些管理辦法和秩序帶來衝擊,所以每個城市辦賽期間、活動期間調整一些管理政策也是必要的。

    舉辦一屆和平、友誼、文化、青春的盛會,是深圳代表中國申辦大運會向國際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這個承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做好安保。不光是深圳大運會重視安保,國際大型活動的安保工作也都受到舉辦者的高度重視,特別是“9·11”以後,各國辦大型活動時都把安保和反恐當成頭等大事。

    由於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云集在一個城市,任何一件治安事件都可能演變成國際性事件,所以對於大運會舉辦城市來説,如果深圳在安保和城市管理上沒有足夠保障,等於我們沒有履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是對這個城市、對全體市民、對各國朋友不負責任的態度。

    深圳大運會開幕可能會有若干國家元首到場,幾千名運動員遍佈全市幾十個比賽場地,加上觀眾,這數百萬人的安全是一個重於泰山的問題。做好安保不光是對參加大運會的人員負責,也是對深圳市民負責。

    不可否認,安保工作不可避免地會給市民帶來一些不便。目前我們正根據民意進一步改進相關工作,更親民、更人性化地實施安保工作,竭力做到安全而不擾民,同時也希望得到市民的理解與支持。

    深圳大運會新聞發佈建立了三級新聞發言人體制,包括大組委3名專職新聞發言人、專項工作新聞發言人和賽區、場館的新聞官共計129人的新聞發言人隊伍。我們保證向海內外媒體和公眾公開、及時、準確、權威地發佈有關大運會的權威新聞信息,為媒體提供良好的新聞資訊服務。在今後的工作當中,我們依然會把社會的關注、媒體的批評以及市民的建議作為我們不斷改進工作的主要依據和動力。

 
 
 相關鏈結
· 吳新雄要求確保深圳大運會供電安全可靠萬無一失
· 深圳大運會會歌出爐 《從這裡開始》夢想起航
· 熱土上揮灑青春—寫在深圳大運會倒計時30天之際
· 深圳大運會安保國際合作會議11日在深圳召開
· 廣東舉行深圳大運會寄遞物品安全監管工作協調會
· 國家郵政局要求做好大運會和亞博會郵路安保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