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週刊發表解讀胡錦濤“七一”講話精神特別報道《奮進為人民》
新華社北京8月15日電 15日出版的《瞭望》週刊發表解讀胡錦濤總書記“七一”講話精神特別報道《奮進為人民》。特別報道一組9篇文章,分別採訪9位專家,深入解讀了黨依靠人民完成和推進“三件大事”的歷史進程和“四個選擇”的歷史結論;“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一個制度”的深刻內涵;黨建面臨的“四大考驗”“四大危險”;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中國改革的新前景;“三個沒有變”的國情現實;中國式民主的關鍵;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加強黨的青年工作等。
在“七一”講話中,胡錦濤把黨的90週年歷史歸納為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歷史最具説服力》一文中,中央黨校黨史部副主任謝春濤指出,三件大事簡而言之就是中國站起來、強起來、富起來。“三件大事”的推進和完成,則是“四個選擇”的進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産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歷史和人民所作的“四個選擇”,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成就了黨和人民為之奮鬥的“三件大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同時,胡錦濤提醒全黨,“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光從歷史上認同還不夠,中國共産黨要得到老百姓的進一步認同,還需依靠更多現實表現,展露更多出色的執政成就。也唯有如此,才能繼續堅持“四個選擇”。
《“中國特色”與“社會主義”》一文解讀了建黨90年來的三大成就,即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李崇富認為,一條道路、一個理論體系和一個制度是一個整體。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産生於並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求索,是制度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精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方興未艾,任重道遠,必須堅持黨的工作重點與指導思想的完整性的統一、社會實踐的基礎性與科學理論的導向性的統一、理論創新的時代性與原理體系的相對穩定性的統一、基本原理的普遍性與我國國情的特殊性的統一。
胡錦濤在“七一”講話中提出“四大考驗”“四大危險”。“四大考驗”為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四大危險”為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在《警醒中更好前行》一文中,中央黨校資深黨建專家葉篤初認為,在黨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種種風浪與驚險層出不窮、從未間斷,在新的歷史環境與條件下,胡錦濤以新的概括和表述語言,向黨發出了警號,意義重大而深遠。經過90年的磨煉,中國共産黨既有強大的思想精神力量,又有強大的組織聚合力量,現在正在努力築成強大的制度約束力量,就是“堅定不移地堅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沒有特權、制度約束沒有例外”,這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世界環境下應對考驗的三個重要力量。
《群眾利益始終最重要》一文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強群眾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著力點。在“七一”講話中,胡錦濤再次強調,“90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指引、評價、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龔維斌指出,中國共産黨在90年曆程中完成和繼續進行的三件大事,集中到一點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謀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因如此,無論在艱難困苦的革命戰爭歲月,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或是黨在克服自身錯誤的關鍵時刻,人民群眾都始終不渝、堅定不移地擁護和支持著中國共産黨。新時期要做好群眾工作,必須思考誰是群眾,群眾在想什麼、有什麼訴求,怎樣傾聽群眾的呼聲、怎樣反映群眾的訴求、怎樣了解群眾的心理和情緒等問題。
胡錦濤指出,“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在《中國改革的新前景》一文中,國務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長向東認為,中國多年來實行漸進式改革,容易改的已經基本上都改了,下一步改革進入了攻堅克難階段。所謂攻堅克難,就是改革要打破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不合時宜的既定利益格局,因此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從這個意義上説,‘躲不開、繞不過’是當前改革的典型特徵”。他指出,要在新的更高歷史起點上新臺階,仍要依靠改革開放。這是中國深化改革所賴以為繼且難能可貴的全民共識。作為人民政府,必須順應民意,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反過來説,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我們改革的主要內容。
《“三個沒有變”的國情現實》一文解讀了“三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韓保江指出,“三個沒有變”的告誡讓我們不要陶醉於已經取得的發展成就,要看到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讓我們不要為國際國內各種批評中國的言論所困擾,緊緊扭住發展社會生産力這個關鍵,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加快改革和調整不利於社會生産力發展的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讓我們不要頭腦發熱,不要“中心漂移”,必須繼續牢牢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進一步築牢國家發展繁榮、全國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物質基礎。
胡錦濤強調,“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繼續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政治室主任、研究員李正華在《中國式民主的關鍵》一文中寫道,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産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使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深刻地認識到,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關鍵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堅持這三者的有機統一,才能保證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堅持正確方向,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
《努力實現可持續的穩定》一文深入闡述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中央編譯局當代研究所所長何增科指出,發展改革穩定三者之間,始終是在動態變化中加以調整和平衡的關係。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和穩定的根本保障。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改革、發展和穩定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雖然不同時期強調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工作的重心會有所不同,但三者都不可或缺,不能有所偏廢。離開改革和發展求穩定,穩定就會失去根基,只能贏得一時的穩定。社會穩定可以分為傳統的靜態的穩定和現代的動態的穩定。我們講的穩定應該是一種和諧的、動態的穩定。一方面社會公共利益得以增進,另一方面個人的利益和權利也能得到保障,不同階層、地區之間的差異性需求都能獲得充分關照,這樣的穩定才是可持續的穩定。
胡錦濤指出,“我們黨的隊伍裏始終活躍著懷抱崇高理想、充滿奮鬥激情的青年人,這是我們黨歷經90年風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機的一個重要保證。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黨的未來和希望”。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發展研究院院長陸士楨在《青春的黨與黨的青春》一文中指出,中國共産黨九十載的風雨歷程,就是一部凝結了無數青年熱血的青春史詩,是黨高度重視和肯定青年的地位與價值,用科學的青年觀引領青年為中華民族振興英勇奮鬥的歷史。中央從時代的視角寄希望於青年,“希望當代青年努力成為理想遠大、信念堅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頑強的新一代,視野開闊、知識豐富的新一代,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新一代”。“四個新一代”通俗易懂但分量很重,具有創新意義,既包含了黨中央對廣大青年的殷切期望,也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