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貴州623萬人發生臨時飲水困難:不缺水 缺的是水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9月05日 07時12分   來源:人民日報

    核心提示

    截至9月1日,貴州全省88個縣市區遭受旱災,2113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176萬公頃,623萬人、292萬頭大牲畜發生臨時飲水困難,直接經濟損失122億元。記者在貴州旱區採訪發現,乾旱在貴州有些地方是“家常便飯”,這幾年“連旱”更是給農業造成巨大損失,貴州怎樣才能越過乾旱這個“攔路虎”?又該如何科學規劃農業發展?

    “做夢都在修水庫”

    全省水利工程人均供水量,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9%

    日前,記者驅車行駛在貴州黔西縣的山路,放眼窗外,乾旱造成的景象令人痛心,農田龜裂,秧苗枯死,煙葉幹卷,溝渠不見一滴水。

    停車走進一塊玉米地,玉米葉枯得發脆,摘下一片,打火機一點就著;剝開玉米外皮,灌漿率只有30%。“這樣的玉米,豬都不吃。”當地村民告訴記者。

    “説句實話,鎮上每年下的雨不少,可是我們沒大水庫,留不住水啊,做夢都在修水庫。”黔西縣中坪鎮鎮長周成軍説,鎮上只有一座小二型水庫,最多蓄水1萬多立方米,年初水庫就幹了,不頂事,小山塘碰上今年的乾旱就更不用説了。

    事實上,貴州年降雨量超過1000毫米,人們常説“天無三日晴”。然而,貴州卻很“渴”,大部分地方年年要抗旱,原因是貴州地貌特殊,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土層薄,下的雨留不住,到了地下,造成“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的局面。

    “不缺水的貴州,缺的其實是留得住水的工程。”貴州水利廳廳長黎平説,貴州全省1896座水庫中,沒有一座大型水庫,中型水庫僅34座,平均3個縣(市)擁有一座。全省水利工程供水量僅92億立方米,人均供水量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9%。

    面對特大乾旱,加上水利設施薄弱,要想減少農業損失,貴州很艱難。

    據貴州省水利廳統計,截至8月,全省水利部門所轄1.8萬處水利工程蓄水總量為8.03億立方米,較常年同期偏少23.8%。“水是農業的根,沒有大水庫多蓄水,抗起旱來的確有點黔驢技窮。”貴州水利廳有關人員告訴記者。

    記者採訪旱區發現,水利設施有沒有、好不好,對山區農村來説,差別相當大。

    銅仁地區石阡縣白沙集鎮有一個黑山溝水庫,可蓄水172萬立方米,雖然遭遇特旱,可這座水庫還有20%的儲水量,不僅鎮裏人飲用沒問題,灌區內5000多畝稻田收成基本沒影響。

    石阡縣縣委書記趙貢橋説,“這次乾旱,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貴州山區農業原本就脆弱,如果不搞好水利設施建設,更沒有出路,我們已經在加快建設全縣77處應急水源工程,加快修建農村小水窖工程,以發揮水利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

    今年,國務院批准實施《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其中,2011年至2020年,水利建設大中小微並舉,投資954億元,重點建設521處骨幹水源工程,提高水資源調配能力和保障城鄉安全飲水。

    旱情呼喚“節水農業”

    改變耕作傳統,調整種植結構,種植損失養殖補

    採訪中,記者發現,因為乾旱,沿途許多樹木都“耷拉”著。然而,走進貴州省興義市則戎鄉冷洞村,山上的金銀花卻長得精神抖擻,綠油油的一片,漫山遍野蔥蔥鬱鬱。

    “金銀花可是村民的命根子,雖然今年大旱,可金銀花是耐旱作物,要的水少,幾乎沒影響,又是個豐收年。”村支書朱昌國説,全村金銀花種植面積達2224畝,産值近100萬元,人均純收入60%來自金銀花産業,有的村民一年甚至能收入3萬多元。

    朱昌國坦言,以前冷洞村民祖輩種玉米,然而村裏石漠化極為嚴重,山上只長石頭不長土,留不住水,逢旱即災,幾乎年年吃救濟。“要不是改變了種植結構,冷洞村沒有今天,算一算賬,哪個划算很明顯,一畝玉米收穫幾百斤包谷,頂多幾百元收入,一畝金銀花卻有好幾千元收入。”

    貴州沒有平原,八山一水一分田,農業發展相對落後,種植結構也十分單一。因為土層薄,絕大部分山地用來種玉米,有的甚至從山腳種到山頂。然而“春種一大坡,秋收幾小籮”,同時又造成水土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看來真的應該換換腦筋,今年家裏的玉米全絕收,損失很大,秋冬準備種蔬菜。”貴州安龍縣興隆鎮排冗村風鳴組的鄉親們已經做好了改種蔬菜、冬洋芋的準備。

    針對目前嚴峻的旱情,為爭取農業減産不減收,貴州省擬改種蔬菜139萬畝,其他農作物119萬畝。截至8月28日,全省已改種蔬菜37萬畝,其他農作物45萬畝。

    各級農業部門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生産第一線,共組織農業技術員19.1萬人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引導農民多種、種好,幫助農民轉變種植觀念。

    貴州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各地要順應氣候變化趨勢,針對降水量逐年減少的狀況,改變傳統耕作方式,大力調整種植結構,科學規劃産業結構,增強抵禦天災的能力,連片、成帶發展耐旱特色作物,大力推進單個品種上規模、上水平,發展節水農業。

    8月30日,在貴州省榕江縣忠誠鎮錫慶村,到處是村民拍土改種、挑水灌溉的忙碌身影。

    錫慶村是榕江縣旱情最嚴重的村之一,該村發動群眾尋找水源,引水蓄水,補種改種,目前已改種洋芋、生薑、大豆等作物210畝。

    種植損失養殖補,貴州榕江縣塔石鄉黨委書記石昌畢説,為彌補旱災損失,增加農戶收入,推動全鄉養羊,鄉里拿出10萬元發展資金,設立養羊專項獎,獎勵養羊重點戶。“我們的目標是三年內實現全鄉年出欄香羊1萬隻以上,把小香羊做成我們鄉的大品牌。”

    “只有改變,才有出路。”石昌畢充滿信心地説,“只種玉米、水稻肯定不行,要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産業,一旦遇到旱災,我們就有足夠的抗災能力”。(記者 龔金星 汪志球)

 
 
 相關鏈結
· 旱情持續貴州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預案Ⅰ級應急響應
· 貴州61個縣市區出現特重旱 未來三天高溫將持續
· 貴州旱情仍在持續 59個縣(市、區)出現特重旱情
· 貴州:因旱電力缺口增大 千方百計挖潛增加電量
· 重旱區貴州六盤水市雷雨交加
· 貴州黔西南旱情持續 消防官兵翻山越嶺愛心送水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