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山東弘揚沂蒙精神艱苦創業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9月14日 07時18分   來源:光明日報

有一種精神在齊魯大地激蕩
——山東弘揚沂蒙精神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紀實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有一首曲調優美的小調傳唱至今,有那麼一種精神激蕩齊魯大地。

    血與火的熔煉,誕生了可貴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家,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這樣説,在新形勢下,要堅持把弘揚沂蒙精神與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緊密結合,為加快推進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拼搏奉獻:危難時齊魯兒女援助

    國家至上的大局意識,公而忘私的高尚境界,同舟共濟的美好品質——這些重要元素,共同鑄就了沂蒙精神。

    ——2003年春,非典肆虐。“北京穩,山東穩;北京安,全國安。我們要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支援北京!”父子獻血,夫妻同獻,兄弟爭獻,領導帶頭獻的場面成了永久的定格。“山東血”一度佔京城供血量的90%,首都博物館徵集山東獻血資料和獻血者名單,山東人民的無私奉獻,永遠銘記在共和國的典冊中。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震動”了山東,莒縣東皂湖村的10位農民,第二天就開著農用三輪車,帶上煎餅蒜薹礦泉水,不遠千里,奔赴災區。救災指揮部安排他們到安縣黃土鎮搭帳篷,他們拼命幹,300頂帳篷200頂由他們搭建,網友稱其為“史上最牛救援隊”。

    震後,山東舉全省之力對口支援北川,派出3萬多名援建大軍,籌資100多億元,提前完成22個鄉鎮和一座現代化縣城的建設。新北川,成就了新中國建城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鮮艷的羌紅獻上來,清香的咂酒敬上來,熱情的擁抱送上來。”汶川地震三週年,北川羌族自治縣向山東人民鴻雁飛書,表達深深的感頌之意。

    ——在如花的年齡,她離開了。王媛媛,25歲的煙臺農家女孩,在大海邊長大,卻在離家2000多公里的貴州大山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2005年,王媛媛師範學院畢業,考取貴州省委組織的選調生,來到黔東銅仁地區江口縣閔孝鎮,任職團委書記和黨建辦負責人。高山林立,交通堵塞,一個村的居民分佈在方圓數十公里的大山裏。王媛媛白天徒步挨戶走訪,晚上工作到深夜。銅仁地區要調她到區裏,王媛媛堅持留在基層。3月24日,王媛媛不幸因車禍殉職,老百姓痛心不已,自發守靈,為她立碑紀念。

    ——樸實憨厚的山東漢子孟昭良,是單縣劉飯棚村農民,2001年冬,他在縣城發現被人遺棄的高位截癱的湖南妹子田雲。孟昭良把田雲帶回家,細心照料半年。田雲想回家鄉,老孟就蹬起三輪車載著田雲,經過40天艱苦跋涉,行程1700多公里,磨破5雙鞋,更換車胎6次,把田雲送到親人的身邊,齊魯瀟湘攜手,共譜人間大愛,老孟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人們稱讚他:“仗義,不愧為山東好漢!” 

    “我們要進一步弘揚沂蒙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讓沂蒙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説。

    沂蒙精神承傳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經歷紅色文化之火淬煉,沐浴改革開放春風,形成了“改革創新,開放包容,誠實守信,務實拼搏,敢為人先”的新時期山東精神,催生出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從郝建秀工作法到振超效率,從領導幹部的好榜樣焦裕祿到孔繁森、王樂義、崔學選,從張海迪到韓素雲、李淑敏……

    還有濟南交警、山東電力、濟南工行、九間棚黨支部這樣的英模群體,山東涌現出4000多位縣、市、省、全國道德模範,11900多個基層道德示範單位。這些楷模,共同樹立了“大愛山東”“誠信山東”“孝德山東”“好客山東”的美好形象。

    大膽創新:書新篇今有“藍、黃”戰略

    敢為人先,開拓創新,是山東人鮮明的精神品格。

    山東的改革開放之路,緣起于基層黨組織的創舉。1977年春天,菏澤地區東明縣柳裏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洪印,冒著坐牢的危險,把村裏700多畝荒地和鹽鹼地“借”給1500多名社員,當年秋天喜迎大豐收,山東的農村改革由此發端。群眾的首創精神,促使領導作出實事求是的決斷。“大包乾大包乾,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餘全是自己的”,打破了沿襲多年的分配製度,創造出嶄新的分配模式,山東菏澤創造的經驗,寫入了中國農村改革史。 

    “群像經濟”,又是山東創造的奇跡。一批大企業、大産業、大品牌迅速崛起,海爾、海信、濰柴、浪潮等企業,成為同行業佼佼者,形成“群像經濟”,引全國矚目。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山東經濟社會發展大步邁上新臺階:2002年GDP突破1萬億元,接下來僅四年間就達到2萬億元,又兩年突破3萬億元,今年將超過4萬億元,工業增加值躍居全國首位。

    山東一個省竟有兩個區域發展規劃進入國家戰略,這就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規劃》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如何讓“藍黃”兩大戰略,成為帶動山東發展的強力引擎?這在國內外都無先例可循,山東正在科學探索大膽創新:青島市打造“藍色矽谷”,國家海洋科學技術實驗室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七位的海洋高端研發中心;煙臺市把海灣海島開發作為陸海統籌、拓展空間的重要平臺;東營市乘黃藍機遇,發展高科技産業。

    黃色的波濤與藍色的大海匯聚融合,展現出一幅壯闊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圖景。

    務實愛民:記冷暖群眾時刻挂心

    2009年,電影《沂蒙六姐妹》作為新中國成立60週年的獻禮片在全國公映,深深打動億萬觀眾。六姐妹之一的87歲的伊淑英老人説:“當時很多戰士都赤著腳,爬山路,磨得淌血流膿,俺看著心疼。”為部隊做軍鞋,伊淑英和姐妹徹夜不眠,“我們做的鞋叫‘千層底’,一隻鞋底要納120行,一行要過30多針,胳膊和大腿都磨起了泡、出了血,手指也變了形。”

    85歲的張玉梅仍然喜歡穿舊式的青色大襟褂,她説“那時候做軍鞋沒有布料,就把大褂撕下來當鞋幫”。

    “最後一碗米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件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兒子送到戰場上。”這錚錚誓言,彰顯山東人的壯志與豪情。

    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幾十年來,山東各級黨組織堅持為民謀利。山東省委、省政府的思路清晰而堅定,既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蘊含著邏輯性,突出強省,又強調富民。

    “生活強不強,看看住啥房;生活富不富,看看走的路;生活好不好,看看孩子啥學校;生活甜不甜,看看是否有活幹。”百姓編的這些順口溜,反映了群眾的願望和要求。

    “高度關注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實利益問題,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省委副書記、省長姜大明的話,道出山東省委、省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決心。

    在“最盼”上得民心,在“最急”上見真情。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時刻牽動著山東各界決策者的心,為此,山東創造了多個率先:

    2003年,率先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迄今參合率已達99.6%,人數居全國第一。

    2005年,“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又率先啟動,目前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0%。

    2008年始,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10年前就在全國率先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

    2009年初,率先啟動大規模農房建設與危房改造,近400萬戶農民受益。每年投資100億元,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計劃用5年時間使全省農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網絡化、“村內通”延伸。

    “十一五”期間,投入4.6億元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以及農家書屋建設,94%的鄉鎮建起綜合文化站,3.5萬家農家書屋遍佈鄉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提前兩年實現。山東省財政對民生投入累計達7004.5億元,2010年,民生投入佔財政支出總額的51%。近5年,是山東民生政策出臺最多、民生投入力度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山東開展的文化惠民活動,受益群眾超過1100萬人。今年5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對全國294個城市進行幸福感調查,臨沂市民幸福感排名第二位。

    永遠忠誠:跟黨走信念始終如一

    孟良崮戰役,32名婦女肩扛門板,在冰冷湍急的河流中搭起“女子火線橋”,讓一個團的戰士踩著她們柔弱而剛強的肩膀渡河殺敵。老百姓為什麼這樣愛黨,這樣愛軍?答案只有一個:信念。

    在革命戰爭時期,山東人民從苦難中認清,只有跟著共産黨才能翻身得解放;在新的歷史時期,山東人民信念如一。

    老百姓跟黨走,黨把百姓當靠山,戰爭年代如此,建設年代也如此。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王伯祥,從壽光縣委書記任上退休20年,壽光的百姓對他唸唸不忘。1987年,王伯祥率20萬民工大戰鹽鹼灘,連續45天,他跟民工一起住在窩棚,日夜奮戰。時任農業部部長林乎加到壽光考察,向一位從窩棚裏鑽出來、滿腿泥巴光腳的人打聽:“王伯祥在哪?”這人答道:“我就是!”林乎加緊握王伯祥的手良久:“一個縣有這樣的縣委書記,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

    今年8月11日,東明縣玉皇廟村農民王保恩燃放5000頭鞭炮,喜氣洋洋地搬進碧瓦橙墻的別墅。讓他住別墅的,是東明縣武勝橋鎮玉皇廟村黨總支書記、山東玉皇化工公司董事長王金書。20多年前,王金書帶領村民從磚窯廠艱難起步,去年銷售收入逾45億元。他在全村會上宣佈:“新農村建設所需3.2億元資金,全部由我承擔。”他找來清華大學城鄉規劃設計院,建成單體別墅、連體別墅、多層住宅共589套。他説,退休前還有兩件事要辦,用2億元建森林公園,搞鄉村遊,讓村裏年輕人有活幹;用1億元建立養老基金、教育基金和特困基金,讓村裏人老有所養、少有所幫,貧病特困無凍餒之憂。他説:“我若完不成,讓兒子接著幹!”

    山東共産黨人血液裏流淌著沂蒙精神基因。

    連續多年奪得德州市發展綜合考評一等獎的臨邑縣,縣委縣政府的辦公樓都是上世紀70年代的建築,斑駁破舊,墻皮多次脫落,縣委書記景文新的辦公室已經連續十任書記使用過。

    山東最早的農村黨支部建在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後村,首版《共産黨宣言》中譯本也曾在這裡珍藏並保存下來。2009年秋天,胡錦濤總書記來劉集後村調研,殷切希望劉集後村黨支部這面旗幟永遠飄揚。

    怎樣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劉集後村黨支部和湖南韶山村、安徽小崗村結為友好村,共同探討這個大命題。如今,他們有了新想法,黨員幫群眾,富戶幫窮戶,科技先行,多元發展,從紅色文化入手,發展旅遊業和高效生態農業,大家共走致富路。

    沂蒙精神成長于齊魯,是山東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枝奇葩。有這種精神的感召和引領,山東人民創造了一個個奇跡,演繹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記者 趙秋麗) 

 
 
 相關鏈結
· 山東沂蒙旱情吹響“集結號”八方馳援老區抗旱魃
· 奧運火炬山東首日傳遞聖火輝映藍色帆都紅色沂蒙
· 山東傳遞第二站:聖火照亮“紅色”沂蒙革命老區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