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和諧的航程
——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通過巴拿馬運河親歷記
新華社“和平方舟”號10月17日電(記者王東明 解放軍報記者王振江)正在出訪拉美4國遠航途中的中國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當地時間16日16時,順利通過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今後幾天裏,醫院船將向北穿越加勒比海,預計21日到達出訪第一站——古巴哈瓦那。
來到“世界的橋梁”
14日上午,“和平方舟”號駛進了巴拿馬運河位於太平洋一側的錨地,美洲大陸的濕熱氣息撲面而來。遠處,薄霧中巴拿馬城造型獨特的大廈影影綽綽。
因為有了巴拿馬灣的庇護,平靜的錨地與之前醫院船行駛30晝夜近1萬海裏橫跨的太平洋相比,仿佛就是一處夢幻之地。
太平洋上並不“太平”。自9月16日從舟山起航以來,“和平方舟”號先後經受了颱風“洛克”“桑卡”、颶風“霍瓦”“歐文”的嚴峻考驗,最嚴重時船體向單側搖晃達到了21度。
錨地向北不遠處就是運河的南口。從地圖上看,南、北美洲大陸分隔了太平洋和大西洋,而運河正修建在巴拿馬境內這2塊大陸連接地帶中最窄的部分。
自1914年試航、1920年正式通航以來,儘管經過了不斷維修和拓寬,這條長45海裏的運河依然保持著當初的走向,這短短的距離更改變了世界——它使兩大洋間的航程至少縮短了5500海裏。
據統計,至今已有超過100萬艘船隻通過運河,全世界現在5%的貿易貨運經過這裡,其中50%是石油、糧食和煤。因此,它也形象地被稱為“世界的橋梁”。
目前,運河每日通行量40多艘,一半以上留給預訂船舶,其餘提供給未預定船舶。“和平方舟”號的旁邊,各種等待通過運河的貨輪、油輪,見證著運河的繁忙與地位。
雨夜過船閘
巴拿馬每年10月至12月是雷雨季節。當地時間15日晚,在突如其來的陣雨中,“和平方舟”號緩緩滑向巴拿馬運河。
運河工程于1881年啟動,美國1903年收購了已完工的項目,之後又用了10年時間完成了這一巨大工程。它的設計很巧妙,主要借用了巴拿馬境內最大的湖泊——加通湖為航道。
儘管如此,由於加通湖水位高於洋面26米,運河在南北兩口各修建了雙道相向通行的船閘和連接加通湖的渠道,最終開挖的土石方相當於開鑿了一條直徑5米直達地心的隧道。
璀璨的燈火勾勒出船閘的輪廓——每一級的長、寬、深均為305米、33.5米、12.55米,足以容納平放的埃菲爾鐵塔。船寬27.74米以上為大船,通常在淩晨和上午通過,其它則通常在下午和晚上通過。
寬24米的“和平方舟”號在這裡並不算是大船,“但這像把船開進水泥箱子,無論大小都很危險,”運河管理局派上船的引水員維克多説,“我們每次都心存樂觀,但要做最壞的打算。”
“和平方舟”號在船閘兩側電動機車的牽引下駛進船閘,電動機車通過收緊或鬆開鋼絲繩來保證船隻前進的方向。單臺電動機車的牽引力高達35噸。
船閘裏,每扇船閘立起來有6層樓高,重量相當於3架波音747飛機。船閘底部的裝置能在不到10分鐘時間裏,將船隻提升或下降10米以上的高度。
23時,通過了南口船閘的“和平方舟”號在運河管理局的安排下夜宿在一處碼頭,第二天再通過剩餘的河段。船後,巴拿馬著名的世紀大橋如同一道彩虹,映襯著潔白的船體……
傳遞和諧的航程
連接巴拿馬運河南口與加通湖的渠道被稱為蓋拉德水道,非常窄,還有很多轉彎,稍有不慎岩石就會把船體割裂。2001年,就有一艘散裝貨輪在這裡船底被割裂,船身進水,部分下沉。
當地時間16日上午,在運河管理局和船上操作人員的密切配合下,“和平方舟”號穩穩通過了這條連在這裡工作多年引水員都會心驚膽顫的河段。
運河兩岸,靠近水面的地方長滿了蘆葦,再往上則是鬱鬱蔥蔥的熱帶雨林。在通過運河的每條船隻主桅桿上,都懸挂著代表和平的“H”字信號旗。
進入加通湖,水面變得寬闊起來。看到醒目的紅十字,遊艇上的遊客、工程設備上的工人紛紛向“和平方舟”號揮舞起手臂。
“我在這裡工作了21年,”維克多告訴記者,“我最難忘的是了解到了不同國家,接觸到了不同文化,結交到了不同朋友。”
與維克多同在“和平方舟”號上工作的另一名引水員,上船前不慎扭傷了腳踝,非常希望能得到中醫治療。隨船的醫護人員笑著説,這可能是這次出訪接治的第一位外國“患者”。
2010年,“和平方舟”號首次出訪國外,在吉布提、肯尼亞、坦桑尼亞、塞舌爾、孟加拉國診治民眾萬餘名。
“正如‘和平方舟’所表達的理念一樣,”出訪指揮員、中國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邱延鵬説,“建設和諧世界、和諧海洋是中國和中國軍隊的真誠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