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0月18日電(記者 王菲菲)十月,塞北大同已是秋風瑟瑟。位於大同西北邊的燕子山礦顯得格外清冷。
10月13日上午9點,記者來到山西大同煤礦集團燕子山礦,下到地下400米,體驗一線礦工的生活。
下井之前,先要全副武裝:秋衣秋褲、棉衣棉褲、工服外套,棉襪子、長筒雨靴、白毛巾、頭盔、自救器和礦燈,一樣都不能少。穿戴好之後,記者儼然成了一個包裹嚴實臃腫的粽子。
安全檢查完畢,可以下礦!乘著井下“電梯”——罐籠,記者將直達地下200米處。罐籠內,燈光昏暗,風在耳邊嗖嗖作響。井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啊?記者既期待,又有些緊張。
下了罐籠,一個乾淨明亮的100米文化長廊展現在眼前。這哪是礦井,分明就是都市地鐵站嘛。隨行的工作人員卻告訴記者,這裡離工作面還早著呢。
接下來,換乘“小火車”,車廂內放著舒緩的音樂,伴著車輪叩擊鐵軌哐當哐當的聲響,走了近半個小時。
“小火車”停在了一處斜坡附近,要改坐“猴兒車”下井。這種車類似于單人纜車,人坐上去就像只猴子趴在樹枝上。在工作人員幫助下,記者坐上“猴兒車”向斜坡深處滑去。一路上,不斷遇到下了夜班的礦工。他們全身漆黑,垂著頭趴在“猴兒車”上,看上去很疲倦。
下了“猴兒車”,再乘防爆膠輪汽車,一路行進3000多米。下車後,穿過風門,巷道墻壁不再是普通的岩石,而變成了烏黑髮亮的原煤。煤層切面用防坍塌的支護工具固定,中間有一截還吊滿了水袋,用來防爆滅火。
繼續前行,巷道越來越黑,風量也開始減少,不時有零星的水滴濺落在身上。越往裏走越熱,脖子後背都開始出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井下陰冷,必須要穿棉衣,但越往工作面走又會越熱,步行尚且如此,更何況礦工們還要工作,因此他們的衣服總是潮濕的。
在鋪滿黑色原煤的巷道裏又走了近20分鐘,才來到採煤工作面。呈現在記者眼前的不是一群煤礦工人拿著鐵鍬熱火朝天挖煤的景象,而是幾十台液壓支架一字排開,裝有螺旋齒的割煤機在隨時候命。
在支架後面,記者看到了綜採三隊的班組長王茂雄。只見他滿臉是黑,眼睛裏佈滿了血絲。王茂雄已經在這裡工作了26年。“剛下井的時候也很害怕,後來慢慢習慣了。我們燕子山礦安全生産抓得緊,只要不違規操作一般不會有問題;生産條件也比以前改善了很多,尤其是煤塵治理,現在臉上身上可比以前乾淨多了。”他説。
王茂雄上的是早班,早上7點下井,晚上7點上井。12個小時,就在這黑暗中與機器和煤炭為伴。“早上太陽還沒出來就下井了,晚上太陽落了才上去,有首歌唱得好,‘我的黑夜比白天多’。”王茂雄憨厚地笑笑,露出了一口白牙。
聽説前幾年燕子山礦也曾組織礦工家屬來井下參觀,那些女人們一到井下就哭了,並非害怕,而是心疼。看到全身漆黑的礦工,她們甚至認不出哪個是自己的丈夫。這幾年,燕子山礦的井下安全設施和機械化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她們又來時,才寬心不少。
沿著工作面往出走,空間越來越狹窄,有時候甚至得貓著腰才能通過。巷道裏的風越來越大,裹著潮濕棉衣的身體不禁瑟瑟發抖。
中午12點,坐著罐籠,記者升井了。外面暖陽普照,金黃的樹葉落了一地。而那些在地下深處默默工作的礦工們卻看不到這番景象,迎接他們的將是燕子山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