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一年一度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落下帷幕。這一次,已是這一藝術盛事舉辦的第十三屆。
“感謝政府給老百姓創造這樣開心的節日,希望藝術節越辦越好——節目選得更好,優惠票、公益場更多!”10月9日,在排了兩個小時隊,一口氣買了十來場音樂、戲曲演出的優惠票之後,89歲的退休教師李慶福這樣説。
類似的話,記者從不同的市民、遊客口中聽到了很多次。
這個國內迄今惟一一個在同一座城市連續舉辦的國家級藝術節,正在逐漸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節慶道路。藝術節組委會主任、文化部部長蔡武稱之為我國“標誌性的文化品牌”。
30天藝術盛事,一手牽引一流藝術,一手連通百姓大眾
上海國際藝術節上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兩點:一是高水平乃至國際一流的院團演出、藝術品展覽匯聚;二是越來越強化公益性,走向“人民大眾的節日”。
艾森巴赫、西蒙·拉特爾、祖賓·梅塔、多明戈、柏林愛樂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日本寶冢歌舞團……太多當今藝壇上的明星大師、著名藝術團在這裡登臺,展示了永恒的經典魅力。
18項展覽同樣顯示出高品質特徵,如集中藝術大師各個時期代表作品的畢加索藝術大展、敦煌藝術展、國家畫院主辦的寫意中國書畫展等等。
這一屆的藝術節取消了以前的“祝賀參演”節目,只篩選了50台比選入圍的正式演出,其中國內劇目23台、國外27台。一個月時間,在上海大小劇場內共演出120場,總出票率達到84%,上座表現不俗。
更讓人動容的,應該是藝術節在上海城市街頭、社區、學校和企業裏留下的另一組數字:今年藝術節的30天時間裏,上海總共舉辦了2799場群眾性文化活動,有來自亞、歐、美、非4大洲21個國家的5000多支國內外團隊在這座大都市面向百姓的公益性舞臺上,傾情獻演了16452個精彩節目,活動遍及上海17個區縣,共吸引觀眾423萬人次。
一手牽引國際國內一流藝術精品,一手連通千萬百姓。藝術節組委會主任、文化部部長蔡武在今年的閉幕式上宣佈,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已經成為國際藝壇上具有影響力的藝術節之一,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標誌性工程和重要品牌”。
篩選原創,集結“節中節”,走特色藝術節之路
為原創新作提供舞臺,成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一大特徵。今年的59台參演劇目中,最新排演的原創新作多達21台,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
這樣的變化,也讓人看到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一大進步:不再貪多求全,有了挑揀篩選的餘地,有了逐漸完整的、國際化的運作管理機制,也有了逐漸清晰、堅定的辦節方向和追求。
雖然新作多、原創多,卻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精品力作:英國壁虎劇團的話劇《外套》、大型舞臺秀《胡桃夾子·海上夢》、原創話劇《人面桃花》、大型原創音樂劇《斷橋》、歌劇《紅河谷》……現代芭蕾《生命誘惑》甚至還是瑞士貝嘉芭蕾舞團的全球首演劇目。
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另一個特色是:舉辦眾多“節中節”,充分調動各級政府、各種社會力量,共同打造一個囊括眾多藝術門類、覆蓋面廣泛的大眾節日。眼下,藝術節的大旗下,不少專項節慶都辦得風生水起,越來越有獨立影響力。
“在中國辦藝術節,沒有現成經驗模式可以套用。”一位業內人士這樣説。
對於上海這樣的超大型城市,舉辦節慶必須保證城市的日常運轉和市民的正常生活。何況,對於人口眾多、文化消費和審美素養尚不成熟的中國,對於有著含蓄中庸文化傳統的東方人,藝術節展演的內容也有必要加以甄選和引導。
做一個既彰顯中國文化特色又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節,上海也是最近幾年才逐漸摸出了門道。
未來與國際接軌,撬動社會力量辦節
已與藝術節結緣9年的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和她的團隊,在整個藝術節期間,經常在結束了8小時之內的工作之後再去院團或劇場審節目、看綵排。
年復一年,都是這樣的緊張節奏。事實上,本屆藝術節未開幕,下一年、再下一年藝術節的節目早已開始設計、尋找、洽談。上海國際藝術節主辦方已經宣佈,爭取在明年春節前就啟動2012年藝術節的宣傳售票活動。
“一年演出早知道”,是歐美發達國家文藝演出的通行慣例,在國內,卻因為節目報批程序和國內院團普遍缺少精確的藝術經營管理、成本預算習慣等原因,落實操作殊為不易。此前上海國際藝術節只能做到提前3個月售票,這也是國內多數演出的情形。
但在藝術節主辦者看來,提早一年確定節目單,及早宣傳、售票,符合藝術演出市場規律,不僅有利於留住固定的文化消費觀眾人群,還有利於藝術節項目的招商引資。
如何更多更好地引入社會資金、社會力量,也是藝術節正在思考的問題。明年,上海國際藝術節將成立基金會,從社會募集一部分資金,用以引進更多一流經典節目,舉辦更多公益場演出。
明年,藝術節還將走出上海,在杭州、無錫設立分會場,在長三角形成城際聯動效應。
辦節模式、策劃思路、尋求社會支持等方面不斷與國際接軌,越來越有國際視野、開放胸懷和文化自信,上海國際藝術節註定會在通往國際著名藝術節的道路上闊步前行。(記者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