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布達拉宮鑄就堅實“防火墻”——記布達拉宮消防大隊
新華社拉薩11月22日電(新華社記者陳寂)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下,布達拉宮古老的宮殿熠熠生輝。這光彩背後有一支消防隊伍常年忠誠的守護——布達拉宮消防大隊官兵在27年的駐守中,傳承發揚“老西藏精神”,無怨無悔鑄就堅實“防火墻”,讓“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安然地放射出它獨有的光芒。
肩擔重責,打造布達拉宮“防火墻”
11月的西藏拉薩,天干物燥。布達拉宮消防監控室裏,數個監控系統如常運行,布達拉宮上上下下每一處消防通道的實況反映于監控視頻中,清晰在目。執勤的消防班戰士面對一排顯示屏裏的圖像、圖形和數字信息,目光炯炯。
若把布達拉宮這個複雜的宮堡群建築比喻為身體的話,這個消防監控中心即是一個體察全身的“神經中樞”:86臺視頻火焰探測器,一對一地對準重點文物和宮殿內擺放的酥油燈、經幢等易燃物;1500多個熱感和煙感探測器,能夠對任何一處室內高溫濃煙的出現即刻報警;蔓延在布達拉宮各處、長達8710米的線型感溫光纖,可以隨時感知電路附近的溫度變化。此外,21部報警電話和137個區域廣播,使得任何火情都能隨時通傳報信。
“布達拉宮是西藏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結合傳統和現代一切有用的方法,整合到布達拉宮防火的工作中去。”西藏消防總隊隊長高雨祥説。
高雨祥介紹,布達拉宮不僅是藏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件文物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含義,一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同時,文物古建築的防火保護又是個世界性的難題。
布達拉宮現存房屋2000余間,為土木石結構,結構極其複雜;大量採用鬥拱、椽子木、白瑪草等可燃材料,建築耐火等級較低;大量使用哈達、幔帳等可燃織物裝飾,大量存放唐卡、經書等珍貴文物,火災荷載極大。
布達拉宮消防大隊副大隊長羅桑念扎説:“布達拉宮消防無小事,一齣事我們就是千古罪人。”肩負如此重的責任,每一個火災隱患都讓羅桑念扎和他的隊員們寢食難安,所以他們在日常消防檢查和防火巡查的時候,極度認真仔細。從酥油燈的燈芯數量和香爐的燃香數量,到酥油燈和香爐邊的環境溫度,都要一一目測,用手去觸摸。每天布達拉宮閉宮前,熄了酥油燈,若燈芯有煙,掐滅;香爐內的香灰,若有餘熱,澆熄;電燈未關,斷電。
“牦牛精神”,27年默默堅守崗位
1984年6月17日,布達拉宮強巴佛殿因電線短路發生火災,當時參與滅火救援的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瓊達至今心如刀絞,由於當時缺乏消防力量和滅火器材,眼睜睜地看著130部珍貴經書化為灰燼。
火災發生第二天,消防班正式進駐,擔負起維護布達拉宮消防安全的重要使命。2005年,布達拉宮消防大隊正式成立。
27年來,布達拉宮公安消防大隊全體官兵守護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三大世界文化遺産,再無一次火災。
布達拉宮消防大隊隊長旦增歐珠説,多年來,消防大隊形成了良好的消防工作機制,在此基礎上,努力打造“無縫執勤”、人防和技防相結合等種種措施,確保布達拉宮、大昭寺和羅布林卡的消防安全。
駐守在布達拉宮的消防班每15天輪換一次,執勤官兵在這15天裏沒有特殊情況不能下山。為了達到體能要求,每週除了日常的體能訓練外,官兵們每週二、四還要攜帶各種消防裝備競速爬山。布達拉宮內部通道錯綜曲折、樓梯狹窄、房屋眾多、落差115米,大隊官兵每天要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10多個小時的防火巡查。
勞累,對消防官兵來説卻是最小的問題。大隊40個官兵當中,26人患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勞損,另外還有大量的關節炎患者。
“布達拉宮的地面多是傳統阿嘎土材料,潮濕冰冷,長時間站在上面執勤,很容易得關節炎。我們執勤時又總是站著,特別容易得腰椎病。”消防戰士益西次仁説。
27年來,大隊官兵像牦牛一樣默默無聞地工作,堅守自己的崗位。旦增歐珠經常講一句話:“為了布達拉宮的消防安全,我們再苦再累也值!”
良師益友,與僧人共建消防安全
“他們是我們的消防老師,更是我們的好朋友!”布達拉宮燈香師洛桑頓珠一語道出僧眾給予消防官兵的信任和尊重。
洛桑頓珠告訴記者,這麼多年,哪位僧人有急事難事,總會第一個想到消防戰士;哪位僧人身體不適,官兵們馬上聯絡治療或買來藥品。長期以來,大隊官兵與僧人們結下了深厚情誼。
大昭寺78歲的老僧人益西洛珠因為年事高、身體不便的緣故,大部分時間呆在自己的僧舍裏。消防戰士每次排查時,就特別注意對老僧人的看護和關照,看看有什麼需要,及時予以幫助。
正是出於對消防官兵的信任和敬重,布達拉宮、大昭寺和羅布林卡的僧人們大大提高了主動學習消防知識的熱情,自覺組成志願消防隊,共同承擔起維護世界文化遺産消防安全的重任。
大昭寺作為西藏最重要的宗教場所,常常舉行大型的宗教活動,信教群眾人流量最多每天達十多萬人。這時,消防官兵除了維護消防安全,還承擔著維持秩序、幫扶群眾、應急救助等任務。
在布達拉宮,一大火災隱患是信教群眾手持點燃的酥油燈進殿朝拜。由於可燃材料遍佈殿宇,點燃的酥油燈就成了最危險的火源。但手持酥油燈朝拜是千百年來的習俗,怎樣才能既尊重群眾的宗教習俗又可以消除消防安全隱患的難題,擺到了布達拉宮消防大隊每一名官兵的面前。
為此,消防官兵經過耐心細緻的解釋和勸説,終於得到了僧人和信眾的理解支持,自覺將上千年來手持酥油燈朝拜的習俗,改為向燈池添加酥油,大昭寺、布達拉宮的“千盞酥油燈”也已搬遷到殿外的“千供房”集中供放。如今,這一成功做法也在西藏各主要文物保護單位推廣。
27年的日日夜夜,布達拉宮消防大隊每個崗位都是一部精確的“報警器”,每一名官兵都是一道堅實的“防火墻”。正是他們的堅守和奉獻,布達拉宮安然屹立紅山之巔,迎送每一個晨曦和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