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解讀:
如何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
新華社北京11月28日電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人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偉大創造,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的成功探索和實踐,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了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為主要形式的工作格局,在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工作手段發生了深刻變化,必須立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立足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著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積極創新內容、拓展領域、豐富手段,不斷提高活動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實效性,使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願望。要堅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無論是設計項目、提出要求、開展活動都要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大力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範,推動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係。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辦好作用大影響大的好事實事,廣泛吸引群眾參與,著力在鞏固、提高、延伸、輻射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創建為民、創建利民。要堅持綜合創建,把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有機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全面推進,把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單位的創建資源整合起來、統籌兼顧、共建共贏,大面積整體推進創建工作。
我國的志願服務作為伴隨改革開放出現的新生事物,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獨特優勢。從這些年的實踐看,志願服務領域寬、渠道廣,能夠廣泛動員社會資源,有效彌補政府服務和社會服務的不足,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有利於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係,增加和諧因素、促進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志願服務以自願、無償為前提,以弘揚志願文化為核心,能夠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與實現個人價值有機結合起來,引導人們在做好事、獻愛心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強人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志願服務形式多種多樣、方式靈活便捷,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特點,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們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展示特長的願望,有利於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為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注入新的活力。
總結近些年來志願服務活動的成功實踐,開展志願服務要堅持以相互關愛、服務社會為重點,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堅持志願服務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相銜接,有針對性地設計項目、開展活動;堅持志願服務與實現個人發展相統一,讓人們在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經受鍛鍊、增長才幹;堅持自願參與和社會倡導相結合,既尊重人們的服務意願,鼓勵人們自主參與,又強調公民的社會責任,進行適當的組織動員,不斷擴大志願服務活動的覆蓋面,增強志願服務活動的影響力,推動我國志願服務事業持續發展、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