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車玉明 雷敏)十年風雨,十年輝煌。12月11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十週年的日子。10年間,我國全面履行承諾,改革開放不斷推進,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人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與此同時,對外貿易摩擦高發並逐漸常態化,成為成長中的煩惱……
如何評價入世十年來的發展變化?怎樣看待這些成長中的煩惱?入世的紅利還能持續多久?下一步對外開放該怎樣推進?在中國入世10週年前夕,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十年應對打“九分” 開放底氣更充足
記者:中國入世十年來,變化巨大。回顧入世10年的發展歷程,能給我們哪些重要啟示?
龍永圖:入世解決了中國經濟發展中兩個重大問題:一是怎樣建立以法治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二是怎樣以開放的精神來參與全球化。回顧這十年,我覺得有幾個重要啟示:
一是堅持在法治的基礎上發展中國經濟。入世後,我們清理了大量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則的法律法規,建立一套新的法規,這是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後,進入又一個十年取得的重大成就。
二是開放。10年有這麼大的發展,得益於當年擴大開放的正確決定。絕對不要低估中國企業的競爭能力,低估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
記者:如果對中國入世10年總體應對情況打分,您給打多少分?
龍永圖:有些硬指標打分比較容易,比如承諾降稅,取消進口許可證,制定新的法律方面等,都一分不差地履行了承諾,可以得十分。但在一些軟指標方面,比如在對不同所有制企業都實行非歧視待遇方面,就不太好打分了。但總的來説,可以打9分。
記者:入世的談判持續了15年,非常艱苦,特別是電信、金融等領域最為艱苦。今天回頭看,當年這種堅持和執著是否值得?
龍永圖:我覺得值得。比如當年銀行業處境很困難,四大國有銀行總資産加起來還不如一個花旗銀行。雖然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銀行業很多弱點,但當時大家覺得他們是最成功的範例,是強大不可戰勝的。所以那時候謹慎一點、限制多一點,也是很自然的。
當然,有些産業比如汽車,當時有些過度擔心,對關稅的降低,進口許可證的取消把得很嚴。但入世後,中國汽車業出現井噴式發展。這主要是當時我們低估了中國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入世前,許多消費者持幣待購。入世後,進口汽車關稅一下降,國內汽車的價格也大幅下降,許多老百姓就買得起了,帶動了汽車業的大發展。
開放讓中國成“贏家” 內因是主要動力
記者:有人説,入世後,中國得到了很多好處,相比其他國家是最大的贏家,您是否認同這種説法?
龍永圖:從某種程度上説,中國確實是最大的贏家,但這是因為中國實施了最大的開放政策,而不是犧牲別國利益得到的。中國在贏的同時,也給其他國家帶來很大利益,比如中國進口現在每年超過1萬億美元,給全球提供很大市場。再加上中國企業最近幾年“走出去”,也給國外帶去了大量資金和就業崗位。
記者:為什麼有的國家加入世貿組織後開放力度也很大,卻沒有快速發展?
龍永圖:國外的入世談判很多是由專業談判者來完成的,與國內的政治經濟改革沒太大關係,中國則不同。15年的談判,就是宣傳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15年。這樣的談判一結束,全國就能很快把十幾年來關於市場經濟、關於開放的意識,變成發展的成就。這就與有些國家不同。一方面他們談判的時間短,國內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談判。另一方面雖然他們開放程度也很大,但沒有那麼大的經濟實力。
這十年的快速發展,加入世貿組織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加速了國內的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但是,也不要過高評價入世的作用,這只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外良性互動,才形成了中國的高速發展。
記者:十年中我們也有很多煩惱,比如貿易摩擦明顯增加了,一些加工貿易發達地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等。有人把這些問題歸咎於外向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您怎麼看?
龍永圖:貿易摩擦的影響被誇大了。以前對外貿易少的時候,摩擦當然就少;現在生意做大了,摩擦當然就多了。特別中國作為一個後來者,對國際貿易規則又不是特別熟悉,再加上國內的競爭秩序也不是特別好,企業之間內鬥也很多。所以,對於貿易摩擦要面對它,但不要誇大。
至於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付出一些環境的代價,我的觀點是“不可避免”,但是要儘量減少這種代價。不能以今天的眼光來指責過去做的事情。如果説在原始積累的時候代價多一點大家還可以接受,但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必須把民生、環境放在第一位。
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偏廢 “利益共同體”更安全
記者:前兩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我國出口對GDP的貢獻率一度為負數,外向型經濟一度受到指責。我們到底還要不要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內需的同時對外需怎麼看?
龍永圖:我覺得還是要堅持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永遠不應該關起門來搞建設。實際上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剛剛超過4000美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建立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結構需要一定的時間,我認為需要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建立內需社會是我們的方向,但現在還需要擴大出口,為建立內需社會贏得時間。
有人認為需要國際市場就會産生依存度過大的問題,我認為“依存度”是一個過時的概念。在全球化時代,依存度是相互的。比如我們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歐美市場,反過來講,歐美消費者也依靠我們的商品。這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單純説中國依靠外國,會影響我們的經濟安全。
現在50%以上的出口都來自三資企業,三資企業在中國有很大的經濟利益。所以如果歐美對中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打擊中國的同時也打擊他們自己的在華利益。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對我們國家來講就是一種安全的經濟戰略選擇。
“入世紅利”永不過時 迎接下一個“黃金十年”
記者:您曾經説過,中國“入世紅利”是長期的。但不可否認,今天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情況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市場化改革的紅利和全球化紅利正在衰減。在這種情況下,“入世紅利”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龍永圖:我覺得入世的核心就是規則和開放,所以只要給它們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入世紅利”就會繼續存在下去。在規則問題上不僅要建立一套規則,而且要實施規則;不僅強調規則的存在,更要強調誠信社會的建立,用誠信社會來支撐我們的法制體系。此外,不能把入世時的開放承諾作為開放底線,要在那個基礎上進一步開放,擴大開放範圍,加大開放深度,這樣“入世紅利”會得到進一步拓展。
總之,只要我們在規則、開放問題上不斷賦予新的內容,“入世紅利”就會不斷發生效應,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並且它永遠不會過時,因為規則和開放不會過時。
記者:“十二五”規劃提出,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對這段話,您怎樣理解?
龍永圖:我覺得還是要形成一個倒逼機制,不要因為取得很大成就就滿足於現狀,失去進一步改革和開放的緊迫感。黨中央那麼多年來一直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這是非常可貴的。不能躺在“黃金十年”這樣一個包袱上,不進行新的改革和開放。規則和開放這兩個核心,今後十年、五十年還要堅持。這樣我們國家就會與時俱進,永遠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