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2月27日電(記者 陳剛)糧食生産“八連增”、農民增收“八連快”。工業大省江蘇城鎮經濟實力雄厚,農民收入也屢攀新高。今年,江蘇農民人均純收入將突破萬元大關,增幅繼續超過城鎮居民。就在上半年,江蘇提出振奮人心的新目標,啟動實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並將農民收入倍增列為首要重點。
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説,實現這個目標雖有壓力,但江蘇農業産出效益高、農民收入來源廣、農民增收有堅實的基礎和切實的計劃,能給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利益,共享發展成果。
提增速:農民收入再超市民 率先消除絕對貧困
南京高淳縣,遊子山村村民王新華家裏6畝水田和5畝旱地流轉給了武家嘴科技園,每畝地每年僅租金就達到500元,加上夫妻二人園內打工,一年下來,能掙4萬元左右,是以前在家種田的好幾倍。
今年,江蘇省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超過1萬元,收入增幅再次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為2.52:1,是全國最小的省份之一。2010年,江蘇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達13.9%,是自1997年以來,該省農民收入增幅首次高於城鎮居民。
省委農工辦副主任諸紀錄説,江蘇農民收入增幅已連續8年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實現了“八連快”。在此期間,江蘇省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能夠一步步趕上來,殊為不易。
剛剛結束的江蘇省經濟工作會議還傳出消息,今年,江蘇省年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人口已全面脫貧,率先消除了絕對貧困現象。對於全國來説,這是2020年的目標。
當下,江蘇實施農民收入七年倍增的新目標,將時間點鎖定在2017年,即以2010年為基數,剔除價格因素,屆時實現農民收入倍增,人均純收入達到18236元,年均實際增長10.4%。
夯基礎:向土地要産出 向機制要效益
促進農民增收,關鍵在於夯實基礎。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深入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是江蘇的特色之一。
今年,在60年罕見大旱面前,江蘇糧食總産達到661.6億斤,自1949年以來首次連續八年增産。糧食平均單産首次超過820斤,繼續位居全國主産省第二位。
江蘇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説,江蘇推進科技集成創新、深入開展的高産創建,探索出了一條糧食穩定增産增效的新路子。不只於此,同樣的探索還在於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推動農業發生“質變”。
2010年,王新華所在的武家嘴農業科技園生産基地畝均效益超過8000元。在江蘇各地,通過積極打造發展載體、建立健全市場體系、加強基礎建設,現代農業得到長足發展。
目前,江蘇全省畝均效益2000元以上高效農業和設施農業面積,分別佔到耕地面積的42.8%和12.2%。全省共有31個現代特色産業基地和61個現代農業示範村,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總數達到61家,居全國第二,並鼓勵企業採用價格保護、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方式,帶動農民增收。
合作社是實現農民與農民,農民與企業之間利益聯動的有效機制。今年,江蘇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人均純收入12500元,同比增幅達13.6%,高於同類産業非成員農戶收入21%以上。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成員已達561.7萬戶,約佔全國登記總數的一半,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比例、登記成員數、社均成員數、出資額四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
同時,江蘇農業內部産業結構也在發生變化,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與農業産值的比例,由過去長期不到1:1提高到1.22:1。作為農業“三産”的休閒觀光農業,今年累計接待遊客5800萬人次,總收入達150億元。
拓渠道:優化結構增收入 多源創收添“活水”
現代農業奏響強音的同時,江蘇農民收入結構也不斷優化。農民工資性、經營性收入比重逐漸增加,農村社會保障和農業各項補貼水平也水漲船高。
如今,江蘇農村勞動力就業實現了由農業為主向二三産業為主的重大變化,農民工資性收入佔比達到53.7%。至9月末,江蘇轉移農村勞動力累計已達1792.84萬人,轉移比重為67.3%。到10月,鄉鎮企業職工人均收入2.5萬元,比上年增加4000元左右。
在這背後,是各地加快將城鎮就業創業扶持政策體系延伸到農村的持續努力。今年,江蘇還將省級城鄉創業引導資金預算安排增加到5600萬元,用於支持創業培訓、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等。
“十一五”以來,全省累計新增農民返鄉創業16.76萬人,創辦各類企業5.66萬個,投資金額760億元,帶動就業83.8萬人。
農民轉移性收入的提高,與各項惠農政策直接相關。到2010年,江蘇省已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四個全覆蓋”;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項補貼資金達63.4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5.5倍,農民人均受益185元左右。
村強帶民富,江蘇村均達120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有效增加農民經營性、財産性和保障性收入。南京市棲霞區完成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27家,全區股份合作社實現收入8458萬元,共進行社員分紅金額473萬元。無錫濱湖區龍山社區利用集體可支配收入,自2003年起對部分納入城保的村集體成員,額外每月補貼120元,對其他人員也發放生活補貼。
面向未來,針對收入倍增計劃,江蘇已經確定從包括發展現代農業、集體經濟、鄉鎮企業、促進農民創業就業等十個方面著手,為農民增收創造“多源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