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評論員:再接再厲,穩中求進
——寫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閉幕之際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新華社評論員)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分析總結了2011年農業農村工作,部署了2012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會議提出,明年的“三農”工作要實現穩中求進,好上加好。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分析國內外形勢後作出的重要部署。做好明年農業農村工作,對於鞏固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為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創造良好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即將過去的2011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形勢喜人,糧食總産量達到11424億斤,連續第五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連續8年增産。農民人均純收入繼續實現較快增長,預計達到6900多元。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村面貌加快改善,呈現和諧穩定的新氣象。
農業農村的大好形勢,為管理通脹預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贏得了戰略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保障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營造了良好氛圍,作出了突出貢獻。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給“三農”工作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和人口總量增長,一方面對農産品的需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耕地和水等農業資源環境的約束不斷增強。經過連續多年增産增收之後,要延續農業農村發展好勢頭的難度在不斷加大。
從國際環境來看,全球農業豐歉、石油價格漲跌、投機資本炒作、貨幣匯率變動、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都影響著我國農産品的生産和市場供求。
糧食豐則農業穩,農業穩則天下安。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運行新情況,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社會和諧穩定,做到穩中求進,就必須保持農業農村穩定發展,千方百計力爭糧食生産再獲豐收、農民收入再攀新高、農村民生繼續改善。
再接再厲,穩中求進,必須強科技保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國能實現糧食“八連增”,2007年以來開展的糧食高産創建活動發揮了突出作用。集成展示推廣優良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生産穩定發展。2011年農業科技對糧食增産的貢獻率已達52%。中央指導明年農村工作的文件突出強調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這個重要支撐,抓住了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必將為我國農業持續發展注放強勁動力。
再接再厲,穩中求進,必須強生産保供給。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在糧食連年豐收的情況下,要防止麻痹鬆懈心理,防止糧食生産滑坡。要繼續開展糧食穩定增産行動,加大糧食生産補貼力度,進一步保護和調動農民、地方種糧積極性。要加快推進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産、規模化種養,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好“米袋子”“菜籃子”責任制,加強農産品流通和市場調控,保障糧食生産不滑坡、菜籃子産品供應不斷檔、農産品價格不大起大落。
再接再厲,穩中求進,必須強民生保穩定。農村是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短板”,必須加快發展。要著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和財政補貼標準,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著力提高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自主發展能力。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政策,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大力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確保農民安居樂業。
再接再厲,穩中求進,必須強政策保投入。無論是主要農産品的生産還是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國家持續地投入作支撐。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要進一步加大,固定資産投資對農業農村的投入要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也要增加。寧肯少上一些建設項目,壓縮其他方面的開支,也要確保“三農”投入。要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增加農村金融供給。
“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關鍵要做到思想真重視、領導真加強、工作真落實。明年是“十二五”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只要我們始終尊重農民意願,始終維護農民權益,始終堅持從實際出發,始終按照政策和法律辦事,就一定能夠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好勢頭,為國家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保障,以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