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轉方式譜新篇—五大自治區2011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1月05日 09時07分   來源:新華社

    開局之年轉方式 喜看邊塞譜新篇
——五大自治區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 2011年,我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在中央一系列扶持政策和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的支持下,發揮本地優勢,揚長補短,銳意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喜人佳績。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2011年,五個自治區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緊緊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正確處理好加速發展與轉變方式的關係,經濟社會出現平穩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內蒙古自治區2002年至2010年經濟增速連續8年全國第一。在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內蒙古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國第一,而是以構建多元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為目標,以工業園區為載體,積極承接産業層次較高、與現有産業接續性強,以及有利於産業多元、産業延伸和産業升級的非資源型項目。內蒙古産出煤炭的50%以上實現了就地轉化,風、光、生物質發電和煤的潔凈利用等“綠色産業”大幅推進。全區經濟運行呈現出三次産業協調發展、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等主要特點。

    寧夏回族自治區努力將本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2011年,實施了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優勢特色産業壯大做強、傳統産業改造提升為內容的“三大千億”計劃,預計全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810億元,同比增長34%,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以上;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完成175億元,同比增長25%,比全國技改投資增速高出2.7個百分點。2011年,寧夏工業經濟拉動GDP增長7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

    201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面對宏觀政策趨緊、物價水平高企、能源短缺凸顯等複雜形勢,努力克服缺電、缺資金、物價高“三大難題”,實現了擴量穩速、提質增效、改革創新、控價惠民“四個新突破”。2011年,廣西預計突破萬億元的經濟指標達到7個,分別是:地區生産總值1.17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02萬億元,全部工業總産值1.56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3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2萬億元,各項存款餘額1.4萬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06萬億元。其中,有5個指標是今年新增的萬億元指標,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

    根據 “十二五”規劃,西藏將實施226個重大項目建設。2011年,西藏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其中,在建項目113個,累計落實國家投資281億元,這些重點項目的建設有力地支撐了西藏跨越式發展。西藏自治區2011年生産總值預計達到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增速連續三年保持12%以上。

    在中央各部門和各省市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對口援疆省市共安排對口援助項目1302個,已開工1229個,完工278個,已到位援助資金107.6億元。新疆2011年預計全年糧食總産1300萬噸,再創歷史新高;棉花産量299萬噸,增長21%。2011年1-11月,新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2425億元,增長11.2%,預計全年工業增加值可達3000億元。2011年1-10月,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92億元,增長16.5%,其中化工、有色、鋼鐵等10個行業利潤增速達到50%以上。

    對外開放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2011年,五個自治區加快對外開放步伐,以此帶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新疆喀什地區佔據“五口通八國、一路連亞歐”的地緣優勢,以喀什市為中心構建經濟圈可便捷地輻射到中亞、南亞國家。2011年9月底,國務院發佈《支持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劃定喀什地區50平方公里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73平方公里的區域為享受特殊優惠政策的經濟開發區,優惠政策除了從財政扶持、稅收優惠、用電、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等硬環境方面給予扶持,還從海關、邊檢、金融機構設立、土地政策傾斜、開放直通國際航線及口岸簽證等軟服務方面給予了支持。

    西藏自治區與印度、尼泊爾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壤,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地緣優勢,西藏正成為我國與南亞國家之間的通商要道。青藏鐵路通車後,西藏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目前,隨著青藏鐵路的延伸線——拉薩至日喀則鐵路開工建設,西藏積極打造南亞陸路貿易大通道的進程又向前邁出了穩健的一步。2011年,西藏進出口貿易總額預計將突破10億美元,同比增長31.6%。 內蒙古地處我國北部邊疆,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達4000多公里,目前有19個常年或季節性對外開放口岸,是我國向北開放的“橋頭堡”。據統計,2011年前11個月,全區海關進出口總值達108.0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2.7%,已超過上年全年總額,達到了全區進出口總值的歷史最高水平。

    廣西作為我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充分發揮面向東盟“橋頭堡”和前沿陣地優勢,開展與東盟的全面務實合作,取得顯著成效。2011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20週年和中國—東盟友好交流年,在此背景下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吸引了600多家東盟國家企業前來集中採購,企業數量是2010年的3倍以上。

    2011年,寧夏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阿經貿論壇,中阿博覽會永久性會址破土動工;開通了銀川至迪拜國際航線,在海外設立寧夏商品外銷中心7個,舉辦了香港經貿文化周等境外商貿會展活動,預計全年招商到位資金同比增長35%,進出口總額增長17%,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56%。

    扶貧攻堅邁出新步伐

    2011年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公佈了新的扶貧標準,並將新疆南疆三地州等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貧辦介紹,根據新的標準,新疆已確定78萬戶、329萬人為“十二五”期間農村扶貧對象,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南疆三地州、邊境貧困地區和貧困山區。2011年,新疆三個重點扶貧區域投入財政扶貧資金超過8億元,完成了2000個扶貧項目。自治區扶貧辦提出,到2015年,全區299個山區特困村要實現大變樣。

    西藏不斷加大農牧區基礎設施投入力度,把“三農”作為改善民生的重點領域、重點對象,進一步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貧困人口大幅消減,西藏2011年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低於1700元的低收入人口,有望由2010年底的50.2萬人下降至39萬人。

    2011年,內蒙古扶持了全區近102萬貧困人口,年初確定的各項扶貧任務和目標全部完成。按照內蒙古農區1560元、牧區1800元扶貧標準計算,60個國家和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的農牧民人均年純收入由2010年的4142元預計提高到4804元,增幅達16%左右,增量和增幅均高於全區農牧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廣西是洪澇災害多發區,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廣西平均每年倒塌農村房屋3.28萬戶,自治區財政平均每年需投入1.97億元用於補助重建。為保障農民住房安全,2011年廣西為1051萬農戶提供1051億元政策性農房保險,使廣西成為全國第4個、西部第1個實現農房統保的省區。

    2011年是寧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工程啟動之年。截至11月底,第一批獲得批復的81個項目區,已開工建設了75個,累計完成投資26.73億元。2011年,寧夏民生領域投資達345億元,同比增長25%,10項民生計劃中的30件全部超額完成。

    全力打造生態環境安全屏障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使西藏成為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中央加大對西藏生態環保的投入力度,國務院批准實施了計劃總投資達155億元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截至2011年7月底,《規劃》中的十大工程項目共到位資金29.3億元,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西藏于2009年在全國率先啟動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2011年,國家投入20.36億元鉅資在西藏實施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

    內蒙古擁有天然草原13.2億畝,可利用草原面積居全國首位。2011年6月,內蒙古啟動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覆蓋全區10.2億畝草原。《內蒙古自治區基本草原保護條例》自2011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針對目前劃定的8.36億畝基本草原,加強保護、建設、管理和合理利用。在全力實施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和天然林保護等生態重點工程的同時,還把防沙治沙與農牧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增強了防沙治沙的持續發展能力。目前,內蒙古境內的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等沙漠周邊重點治理區域的沙漠擴展現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積相對穩定。

    新疆在南疆三地州以戈壁荒灘、沙漠邊緣等為連片開發、綜合治理的重點,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産業。將防風固沙與發展特色林果業作為戈壁産業和沙漠産業予以重點扶持,形成和推進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為主的南疆片區扶貧經濟模式。

    寧夏2011年共綜合治理荒漠化土地3萬畝,實施中德北方荒漠化綜合治理30萬畝,寧夏的防沙治沙與生態保護項目通過項目評估。尤其是寧夏變沙害為沙利、大力發展沙産業的治沙模式開始在全球推廣。

    2011年1至10月,廣西14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佔全年天數的比例為99.0%,13個設區市達到國家城市環境空氣保護目標要求(達一、二級標準);39條河流開展監測,水質達標率為95.9%,13個省界斷面水質全部優於Ⅲ類水質標準,優良率達100%,全區地表水整體水質優良,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執筆記者曹曙光;參與采寫記者:秦春、于嘉、拉巴次仁、德吉、王軍、熊聰茹、向志強、于瑤)

   迎接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繁榮的春天——五大自治區2011年文化建設綜述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執筆記者劉陽;參與采寫記者潘瑩、賈立君、張欽、張鶯、德吉)《八桂大歌》《月上賀蘭》《你好,阿凡提》……越來越多“藏在深閨”中的少數民族舞臺藝術以創新、融合的姿態走向大眾;師公舞、安代舞……越來越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豐富著百姓的“文化餐桌”;繡球、木卡姆、哈薩克氈繡……越來越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文化、旅遊市場相融合,在促進自身更好傳承的同時,還幫助少數民族群眾增收致富。

    2011年,我國五大自治區在開放、吸收、創新中迎來文化發展繁榮的春天。 >>>詳細閱讀

 
 
 相關鏈結
· 各部門、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表2012新年獻詞
· 新疆24個小村莊被命名首批自治區級“生態村”
· 各部門、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表2012新年獻詞
·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發表2012新年賀詞
· 自治區文化建設:迎接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繁榮的春天
· 馬飚主持會議學習自治區黨委十屆一次全體會精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