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政府責任是醫改成功的先決條件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專家李玲談安徽醫改經驗
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記者王茜)2009年以來,安徽省創造性地落實國家醫改政策,在一個人口相當於歐洲大國的廣大區域,用了短短幾個月的時間,率先實現了基層醫藥體制機制的根本變革,建立了全新的基層醫療衛生制度。那麼安徽省究竟是如何成為全國醫改的突破口?在這當中最鮮明的成效是什麼?如何切斷醫務人員非正常創收的渠道?記者採訪了曾在安徽省進行深入調研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專家李玲。
記者:為什麼會選擇安徽省作為調研對象?
李玲:近年來,我國醫療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衛生投入不斷增加。然而,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那就是在增加投入的同時,如何建立公益性的體制機制?如何引導醫療機構以公益性為根本目標?如何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這些問題不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就無法真正解決。安徽省正是抓住這些核心問題,不回避矛盾,從源頭出發,通過綜合改革,從根本上破除以藥養醫的舊制度,建立公益性的新制度,扭轉醫務人員激勵機制,規範藥品流通秩序。他們的做法,突破了醫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成為全國醫改的重要突破口。為此,我和12名學生去了安徽省以及合肥、蕪湖、馬鞍山、滁州進行調研,走訪34家各類醫療機構,召開24場座談會,同60位身處各種關鍵崗位、經歷這次醫改全過程的同志進行了個別訪談,對數百位醫務人員和群眾進行了問卷調查,並收集了有關文件、會議記錄、調研報告、統計數據、處方單據。
記者:安徽是如何建立公益性的體制機制?
李玲:因為他們以破除以藥養醫機制為抓手,推動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和基本藥物招標採購機制的徹底變革,真正建立了公益性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過去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靠賣藥維持運行,藥品購銷不正之風盛行,過度用藥和不規範用藥普遍,醫務人員價值觀念扭曲,群眾負擔很重。有的衛生院三五種抗生素一起使用,嚴重危害患者健康,有的衛生院成為院長的“自留地”,佔編制不幹活的大有人在,有的衛生院50%職工沒有從業資格,有的衛生院雜草叢生,設備流失,有的鄉鎮政府把衛生院當作“搖錢樹”,每年下達上交財政指標。安徽省委、省政府認為,這一切的源頭,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定位不清晰,公益性機制沒有建立,政府責任弱化。解決這些問題,固然要靠取消以藥養醫、增加財政投入,但更要變革舊體制,建立新機制。於是他們建立公益性的管理體制,建立競爭性的人事制度,建立激勵性的分配製度,並首創新的藥品招標採購制度,確保財政補償到位。
記者:安徽醫改最鮮明的成效是什麼?
李玲:是建立了全新的公益性體制機制,使得醫療衛生投入轉化為安全、方便、有效、廉價的醫療衛生服務。只有政府責任全面到位,衛生事業的地位才能提高。安徽提出,醫療衛生工作不僅是一項業務工作,更是一項政治責任。面對改革中出現的重大利益調整和各種風險、質疑,他們始終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安徽要求,各級黨委一把手要親自過問醫改,各級政府一把手是醫改的第一責任人,各縣縣委書記必須出席縣醫改大會並講話,講話稿要報送到省裏,主管領導閱批所有講話稿,及時引導和指揮基層醫改。我們在調研中深切感到,一大批市委書記、縣委書記和各級領導,説起醫改如數家珍,滔滔不絕,對每一個細節都十分了解。當縣衛生和財政部門就財政投入很難達成一致時,有的縣委書記多次帶隊到鄉鎮衛生院找會計算賬,同村醫深入訪談,堅定了增加財政投入的態度。經過改革,安徽重建和完善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每個鄉鎮有一所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崗位比例提高10個百分點,財政撥款佔基層醫療機構總收入的比重由12.8%上升到52.1%,公共財政責任全面落實,實現了“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
記者:為什麼説安徽是全國醫改的突破口?
李玲:這是因為,他們的做法解決了我國醫改最緊迫、最突出的問題。當前,我國醫改的增量改革很順利,但存量調整較滯後,增加投入較容易,但轉變機制較滯後。大量新增醫療費用花在了藥品流通環節和過度醫療上。安徽省恰恰對這些困擾我國醫改的難點、疑點問題,通過實踐做出了回答。規範藥品招標採購,需要衝擊“潛規則”,調整大量既得利益。增加財政投入,需要調整現有財政支出的結構。這些都是醫改中難啃的“硬骨頭”,是制約醫改深化的主要阻力。安徽省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體現了不回避矛盾、敢承擔風險的政治勇氣。
安徽的實踐表明,公益性既要依靠增加投入,更要依靠體制機制創新。公益性和積極性是能夠兼顧的,兩者之間並不矛盾。恢復公益性,並不意味著給財政帶來沉重負擔。安徽省進行綜合改革,一年增加財政支出15億元,只佔全省財政支出的0.6%。藥品流通環節節約下來的費用,大於增加的財政支出,只要通過結構調整,完全可以在現有投入水平下實現高水平的全民醫保。
記者:藥品回扣一直是醫院運行中的一大頑疾,安徽是如何切斷醫務人員非正常創收渠道的?
李玲:安徽省建立的公益性的新制度將醫務人員從“以藥養醫”鎖鏈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回歸救死扶傷的天職。同時通過招標採購,擠掉了藥品採購渠道的虛高價格,切斷了非正常創收的渠道,扭轉了醫藥企業靠回扣的不正當競爭,藥品價格顯著下降,亂開藥、大處方現象明顯減少,內部管理大大加強,醫務人員用藥行為日趨規範,抗生素三連用、二連用也很少出現。我們調研中,醫務人員與患者普遍反映藥品價格比原來下降40%左右。衛生院的工作重心從“保自己吃飯”向“保百姓健康”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