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月30日電(新華社記者)“爸爸,你看,一頭白色的牛!”第一次看到北極熊,4歲的樂樂想到的是安徽老家那頭耕田的大黃牛。
“三潭印月原來是這個樣子的!”第一次坐遊船登上湖中三島,在西湖景區掃了11年白堤的清潔工陳正亮夫婦終於見到了這個“聽説過沒見過”的景點。
從正月初一到初六,新華社中國網事新媒體創意策劃中心聯手杭州日報舉辦的“民工兄弟,我們請你快樂過大年”活動,徵集了30戶在杭州過年的外來務工者家庭暢遊杭州。
活動的初衷是要給民工兄弟一個不一樣的新年,但是讓記者們沒有想到的是,生活在這個城市中,近在身邊的風景,對他們而言,卻很新鮮,也有點遙遠。
“過年的垃圾是平時的兩倍,我可不能回家”
張波是杭州清潔直運公司垃圾車駕駛員,來杭州快6年了,沒有一年春節能回家過年。
他掐指算給記者聽:“杭州每天要産生數萬噸生活垃圾,光我一個人一天就要運十幾噸,如果春節期間少了任何一輛清潔直運車,我們這麼乾淨的城市會有什麼後果?而且過年的垃圾是平時的兩倍,我可不能回家。”
大年初一早上,他比平時更早起床,3點多就開始奔赴片區裏各個小區裝運垃圾。
這麼多年來,張波跟妻子只來過西湖邊3次。在雷峰塔上,張波説想念6歲的兒子,除了頭一年,張波和妻子從未在春節期間跟兒子團聚過。
這次參加活動的民工家庭,都跟張波的心情非常相似。記者問他們多少年沒回老家過年了,有的3年、5年,有的10多年。“我們其實已經把杭州當家了。”記者聽到很多人這麼説。
“掃了11年白堤,當遊客是第一次”
陳正亮和妻子都是西湖景區環衛所的環衛工,來杭州11年,整整掃了11年的白堤,每年春節都是在西湖邊握著掃把度過的。雖然經常遇到問路“三潭印月怎麼走”,卻從沒去看看。“到杭州後,不是我上班,就是他們媽媽上班,四個人都沒有湊齊過,今天真是第一次一起出來玩。天天在白堤上走,但是當遊客這是第一次。”
大年初二這一天,一家四口終於坐上了遊船、登上了島,為這,夫妻倆都特地請了半天的假。到了“三潭印月”景點,他們盯著湖面三座塔的表情,就像到了一個夢寐以求的地方。
記者要帶著3戶外來務工家庭到奧斯卡影院看電影,聯絡他們的時候,幾位師傅都有點不好意思地問:“奧斯卡在哪啊?”
原來,在杭州,他們從沒進過電影院。對他們而言,雖然在杭州工作了多年,看電影卻是一件挺奢侈的事,不説百八十塊的票價,交通就是個大問題——有的騎著電瓶車載著老婆孩子從三堡趕來,有的提前1個小時坐公交車先到武林廣場,再徒步趕來……“的哥”庹師傅是最著急的。今年,老家的妻女第一次到杭州來團聚過年,他不想讓女兒失望,也不願意耽誤工作,“越是節假日我們就越忙啊!”
“城裏的孩子,見識多;農村的孩子,更懂事”
帶著民工家庭的孩子過年,記者仔細觀察了農村孩子和城裏孩子的不同。
在杭州務工的周立美,兩個孩子一直待在安徽老家,由老人撫養。在極地海洋公園,4歲的樂樂指著北極熊問爸爸:“這個是不是一頭牛?”大家都笑了,笑過卻都覺得有點兒心疼。兩個孩子從來沒去過動物園,除了企鵝,幾乎再叫不出其他動物的名字。在樂樂眼中,這頭白色的“大傢伙”,倒是和老家的牛長得挺像。
但是剛剛4歲的樂樂在海洋公園的一下午,都是自己走,歪歪斜斜上樓梯還得拉著爸爸的手,可沒有喊一聲累讓父母抱。姐姐玉瑩雖然還不到7歲,就已經像個大姑娘,懂得跟在後面照顧弟弟。
“你們城裏的孩子,見識多;農村的孩子,更懂事。”説起孩子,管道工餘長干覺得,在不同地方長大,有不同的好處。
老余的兒子上初二了,同學們春節到處去玩的時候,他卻在家裏打掃衛生、煮飯,等爸爸下班回家。“我也想出去玩,但是不忍心在春節的時候,爸爸忙了一天回家,家裏是空蕩蕩的。”老余的兒子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