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2月27日電(記者 伍曉陽、浦超)受旱災影響,今年雲南小春糧經作物大量減産。眼下春耕備耕正在進行,雲南各地根據水源狀況,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應對旱災。
記者近日赴滇東、滇南等重旱區採訪。在瀘西縣永寧鄉籠冊村林益組一塊70多畝的田裏,村民們忙著給大棚加蓋覆蓋物。村民小組長王中雲對記者説:“今年蔬菜種不成了,準備改種食用菌。”
王中雲告訴記者,往年這塊田種的都是水稻,一直到2009年發生旱災,村民才在政府引導下改種大棚蔬菜。他説:“種黃瓜和番茄,每週要澆三次水,種食用菌每週澆一次就行了。”
所幸的是,在當地農業科技人員指導下,村民改種並沒有減少收入,相反還有所增加。村民王正華説,以往種水稻,每畝純收入就2000多元;改種大棚黃瓜和西紅柿之後,每畝純收入1萬元左右。今年改種食用菌,跟一個老闆簽訂了合同,對方負責提供菌種等,每畝保底收入1.56萬元。
在宣威市,許多農民計劃把水田改種玉米、馬鈴薯等耐旱作物。宣威市龍場鎮黨委書記侯曉説:“我們已經向村民發放了農事明白書,號召大家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種植需水量大的農作物,在山區和半山區擴大馬鈴薯、魔芋、豆類等耐旱農作物種植,盡最大可能降低旱災的影響。”
面對持續加重的旱情,雲南省提出,今年力爭擴大水改旱面積300萬畝,地膜覆蓋玉米種植達1500萬畝,晚秋糧食作物達10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