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指標”與“民生指標”並重
——吉林省“十二五”良好開局惠及民生記事
新華社長春2月29日電(記者李鳳雙、王曉明)地區生産總值突破萬億、財政收入創歷史最高水平、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幅超30%……2011年,吉林省經濟取得“十二五”良好開局,兼顧“發展”和“民生”兩個關鍵,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發展碩果,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農民收入增量、增速、增幅創歷史之最,“暖房子”等一項項民生工程正在溫暖千萬民心。
收入之變:收入增速高於經濟增速
在全國産糧狀元縣吉林省榆樹市,農民趙福祥説,這幾年收入一個勁兒躥高,大夥的“來錢道兒”越來越多,日子過得越來越殷實。他説:“村裏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一年總收入能超過十萬元。”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吉林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雙雙超過經濟增速,得益於“富民工程”的加速推進,體現了吉林省“經濟指標”與“民生指標”並重的發展理念。
糧食總産再創歷史新高,單産水平躍居全國第一,傳統産糧大縣的發展實力正在增強。作為我國傳統的農業大省、老工業基地,長期以來吉林産業結構單一,對汽車高度依賴。“近年來吉林省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國有經濟比重偏高、重化工業比重偏大局面明顯轉變。”經濟學專家、吉林財經大學校長宋冬林説,“圍繞糧食做文章,做大做強農産品加工業,2011年銷售收入突破3000億元,成為工業經濟重要支柱,食品、醫藥等新興産業冉冉升起,逐步形成‘多點支撐’新格局。”
經歷了“十一五”的一輪快速增長,2011年,雖然汽車産銷增速明顯下滑,但全省多項經濟指標仍刷新歷史紀錄:地區生産總值首破萬億,增速13.7%;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地方級財政收入分別達到1620.1億元、850.1億元,分別增長34.3%和41.1%,增幅創分稅制改革18年來最高水平;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50.5%,成為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吉林省于2010年8月提出“富民工程”,把富民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堅持富民與發展相互促進。“挖掘農業本身增收潛力,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打造農民多元化增收新局面。”吉林省農委主任任克軍説:“2011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十一年連增’,達到7510元,同比增長超20%,增量、增速、增幅均為歷史之最,在全國領先。”
2011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8萬元,增長15.5%。“提高城鄉居民工資性收入和保障性收入。”吉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駱德春説,職工工資增長計劃、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工資支付保障機制、養老金、失業金提高標準……一系列富民舉措將貫穿于“十二五”發展始終。
生活之變:八成新增財力用於民生
剛剛經歷了吉林省最冷的一個冬天,但長春市很多居民家裏比以往冬天還要暖和。今年71歲的劉香芹家住長春市朝陽區電臺街,説起“暖房子”工程滔滔不絕:“現在屋裏暖和了,窗戶不漏風了,室溫能比以前高出三四度。從外面看,樓也更漂亮了,房子也增值了……”吉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秦福義説,2011年吉林省“暖房子”工程增量擴面,開始從地級城市向縣(市)延伸。
2011年,吉林省民生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民生支出達到新增財力和總支出的80.7%、77.5%。“全省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超過3162萬人次。”吉林省發改委副主任李洪慈説,“八路安居”實現從城鎮到農村、礦區、林區、墾區全覆蓋,48.11萬戶、150萬人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從原來的“六路安居”到如今的“八路安居”,吉林是全國率先啟動大規模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省份,從2006年開始,先後實施了城市棚戶區、煤礦棚戶區、林業棚戶區、農村泥草房改造等“六路安居”工程,2011年又啟動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國有墾區危房改造,擴展到“八路安居”。
長嶺是吉林省有名的貧困縣,不少農村土房成群、雜亂無章,經濟落後。“原先我們這裡多數是泥土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風。政府補助4000元,加上包保單位扶持,一家至少能得到1.2萬元。如今家家都住上了彩鋼瓦、塑鋼窗的新房子,日子越過越有奔頭!”長嶺縣前七號鎮西十一號村農民李喜高興地説。
吉林省還關心困難群體生活。2011年,探索“幫扶困難群眾、幫扶困難黨員和幫扶薄弱基層黨組織”的“三幫扶”活動,籌措各類幫扶資金4.5億多元,組織動員30萬名黨員幹部、黨員技術人員、黨員志願者與低保對象結成幫扶對子,建立困難黨員專項資金1.2億元,轉化薄弱基層黨組織561個,黨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
理念之變: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從2010年的“八項”民生實事,到2011年的“十項”民生實事,再到2012年的“十二項”民生實事,吉林省政府每年都在人代會上鄭重承諾,接受代表的審議和全省人民的監督。吉林省委在2010年底作出承諾:“讓城鄉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折射出“十二五”新的發展理念。
一種“發展型”民生理念開始融入吉林發展的血液,力求實現經濟與民生“互促互動”的良性循環。吉林省慈善總會副秘書長王志勇説,每年4月份,他們都會組織全省的慈善機構開展“慈善助春耕”活動,為農村困難戶送去種子、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戶均資助標準300元。“從2005年開始,全省已累計投入善款資助春耕1500多萬元,幫助近5萬戶農民解決了春耕生産難題。”他説:“這就是一種發展型的民生,對農業生産有直接推動作用。”
民生情懷日漸濃厚,民生工作機制也漸趨成熟。長春市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黨員和幹部為主體,以服務民生工作站為依託,以整合利用資源為手段,以服務民生工作為重點,探索出一整套黨組織和黨員聯絡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目前已在鄉鎮、街道黨(工)委建立159個服務民生工作總站,在居民樓院、商務樓宇、集貿市場等建立6472個服務民生工作站,實現了基層黨組織建設與服務民生工作的有機統一。
記者了解到,今年吉林省將繼續辦好民生實事,把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落實到就業、社會保障、住房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上。計劃新增城鎮就業55萬人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建設35.38萬套;“暖房子”新增供熱能力6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