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陜西旬陽縣小河鎮的羅彥良仍然心存感念:“要不是陜西省、延安市、黃龍縣三級工會出面,我們全家真不知道這個年怎麼過。”去年11月,他在黃龍一家煤礦的工傷事故中受重傷,礦方將他丟到外地一個鄉鎮醫院耗時磨神,年關將近,又百般施壓,催逼他私了出院。
陜西三級工會接報後展開聯合維權,省總派出經驗豐富的公職律師張玉林遠赴醫院、煤礦,延安市總常務副主席李中興、黃龍縣總主席馮偉親自督辦,終於在春節前圓滿結案。
這是陜西各級工會以援助中心體系為抓手,打造社會化、經常化維權機制的一個縮影。
(一)
按照“救急濟難、拾遺補缺、保障生活”的定位,陜西援助中心體系運行之初,更多的是向困難職工的生活救急用力,以確保不因燃眉之急出現意外。但隨著幫扶的深入,陜西省總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職工的困境是因身陷比較複雜的勞動爭議而徬徨無助,或因個體單薄面對強勢的機構無力撼動,或因利益關係過於龐雜而理不清頭緒,或因不明權利義務而訴求不當,這時急需組織依法給予專業的維權援助。
作為職工利益的代言人,工會當仁不讓。“如果只是發錢救助,那只能叫做救助站,工會更主要的責任應該是應職工之急,及時發起維權援助,否則職工權益、社會穩定都難以保障。”陜西省總形成共識。
2003年8月,陜西省總在援助中心新成立了職工法律服務中心,開門接待職工信訪,向職工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
時值國企加速改革改制,大量的職工在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時,涉及切身利益之爭。一時門庭若市。特別是2005年以後,職工信訪直線上升,到2008年達到峰值,當年省總困難職工援助中心接訪並處理的案件超過3000起,涉及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職工9000多人。這一年,全省工會各級援助中心接到投訴1.4萬宗,涉及職工3.5萬人。這一時期,矛盾多發,加之勞動者維權意識的覺醒,工資分配、社會保險、勞動保護等勞動爭議焦點凸現,是工會信訪幹部記憶最深的“連軸轉”階段。
“我們通過組織協調化解、依法調解、答疑解惑、代寫法律文書、代理職工參與勞動爭議仲裁或訴訟等5大手段,應對職工上訪,提供法律服務,維護合法權益,力求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張玉林告訴記者。
這一時期,各級工會本著“以最小成本實現職工利益最大化”的出發點,在處理勞動爭議中進行了積極探索,出現了西安市碑林區總的職工信訪勞動爭議調解室、洋縣工會勞動爭議仲裁庭、岐山縣總勞動爭議調解中心、石泉縣總和漢陰縣總農民工維權代表制度等許多工作、制度創新。
據統計,多年來,陜西各級工會通過援助中心這個窗口,接待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職工來信來訪741543人次,給予法律援助2755人次,大量的社會矛盾在此消解、平復。
(二)
至今,李增成、李增兵兄弟提起陜西省總就讚不絕口。2006年哥哥李增成從陜西平利縣農村到山西太谷縣打工,不幸工傷致殘,弟弟李增兵由此踏上漫漫維權路。鋻於兄弟倆異常貧苦,而責任企業百般推諉,陜西省總困難職工援助中心自一接訴就把此案作為典型案件進行辦理。但跨省維權,援助中心雖動用多種手段,仍然一波三折。後來總算推進到太谷縣法院並獲勝訴,卻不料又遭遇執行難,經省總援助中心反復幫助討要,到2011年4月僅執行回1萬元賠償。
在此情況下,中心將案件上提,由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黃瑋親自督辦。很快,經由陜西省高院院長安東跨省協調,3位法官親赴太谷縣,推動該縣法院加大執行力度,于去年5月24日將剩餘賠償全部執行到位。“前後5年,我們都快絕望了,是工會的堅持和幫助才走到今天的。”李增兵説。
這類案件,從省總援助中心到市、縣兩級中心,每年辦結的都不在少數。王春雷説:“對於協調化解、依法調解仍然沒有結果的案件,我們各級中心該出手時就出手,直接幫助職工、農民工走勞動仲裁甚至到法院打官司。”
作為具有示範全省作用的省總援助中心,每年專“挑”兩類案件直接辦理:一是有典型、樣本意義的案件;二是案情複雜、難度明顯很大的案件。
在此過程中,省總援助中心總結摸索出了一套辦案方法,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分門別類處理維權案件的程序。其中,兩項已作為陜西省總別具特色的制度受到廣泛關注:
一是重大疑難維權事案領導掛牌督辦制度。自2006年始,陜西省總實行了“主席信訪接待日”制度,由省總主席、副主席輪流,在每月第一週抽出一天時間,到設在省總困難職工援助中心的職工信訪室坐班,直接接待上訪職工,現場解決維權案件,並重點督辦、協調處置重大疑難勞動信訪案件。5年來,通過該制度累計解決重大疑難維權事案105起。這些案件中,不少案件社會影響較大,如多家國防企業數十位退休老工程師為50年代供給制學習期間工齡遺漏要求補正信訪案,一批“五七家屬工”主張社會保險群訪問題協調化解案,等等。現在,領導掛牌督辦制度已在各級工會得到推廣。
二是疑難信訪事案研判會制度。近年來,針對一些長期懸而未決的、歷史遺留的、錯綜複雜的疑難信訪事案,陜西省總迎難而上,首創研判會制度,邀請政府部門專業人士、大專院校教授學者研究討論,抽絲剝繭,厘清關係,抓住主要矛盾,集思廣益,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思路。實行該制度以來,一批積案、難案獲得解決或走上了解決之途。
(三)
援助中心最初是著眼于救急救難而設,但隨著運行的深入,陜西省總發現,一定量個體訴求的重復即意味著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因此,該體系又發展出一項新的重要職能,即從大量個案中發現普遍性問題,然後上升到決策層面推動宏觀維權。陜西省總副主席李向柱稱之為“勞動關係的觀測站和減壓閥”。
2007年,一些退休老人陸續到陜西省總援助中心反映“老無所養(養老金)、老無所醫(醫保)”,進一步的了解發現這些人基本上都是“五七工廠”、勞動服務公司或街道集體企業的退休職工,因為企業絕大多數早已解散,導致他們多年來生活無著,艱難度日。
據此,省總在當年與省政府的第十八次聯席會議上,提交了《關於解決集體企業無養老金退休人員生活保障問題的建議》,引起省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最終,陜西省政府專門出臺政策,每月給予這些老人480元的生活補助並確定逐年提高,同時每年報銷取暖費。
近年來,從援助中心信訪中發現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形成議題並提交到省總工會與省政府聯席會的,共有4次,其中3個已由政府出臺政策從根本上解決,1個正在推動解決之中。
不僅如此,援助中心還建立了一項制度,即每隔一段時間,對職工來訪進行匯總分析,以發現問題,掌握動向,並及時以送閱件、信訪報表分析、《要情反映》等形式向省總領導報告,對有關宏觀決策起到了參謀作用。
“長遠看,在做好幫扶、服務的同時,更加突出維權和法律援助是援助中心工作深化發展的方向。”陜西省總常務副主席顧東武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