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15日電(記者 許曉青、孫麗萍)改革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最新公佈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完成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拓展出版、發行、影視企業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産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
改革進入“深水區”後,下一輪突圍如何著手?記者走訪文化領域一線,傾聽展望改革前景的聲音。
資本怎樣激活文化企業效能?
“這是‘機會’選擇‘機會’。”三年前,文化領域民營“航母”的代表、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中軍曾這樣描述公司在A股創業板上市的感受。
專家指出,企業上市絕不是文化體制改革的終極目的,而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手段之一。
2009年,“華誼兄弟”成功登上我國股市的創業板,成為電影産業對接證券市場的第一股。上市後的“華誼兄弟”著手從依賴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人的盈利模式,逐步向內容、渠道、衍生三大業務板塊轉型。王中軍認為,這對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品牌價值都很有益。
同時,在最近一輪的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過程中,還誕生了百視通、華錄百納、吉視傳媒等新晉上市企業。百視通首席執行官陶鳴成認為,國有新媒體上市有利於提高國有新媒體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也有助於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新媒體産業鏈。吉林省文化部門表示,推動多種所有制文化企業的上市,旨在著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文化企業提升生産效能。
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進入我國證監會上市審批流程的文化傳媒類企業已超過10家。業內預期,目前僅有40余家上市公司的文化傳媒類板塊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擴容。
走在文化體制改革前列的安徽出版集團總裁王亞非認為,文化企業融資也是“因‘企’制宜”,金融與文化産業的結合,重點應放在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他分析,從長遠看,除了上市、貸款等路徑,大量的中小文化創意産業,需要更多元的資本“對接”方式,創新金融支持中小文化企業的辦法是下一輪改革的突破口之一。
改革能否催生更多精品力作?
入春時節,儘管距離北京人民藝術劇院60週年大慶上海巡演還有三個多月,但話劇《窩頭會館》早已是一票難求。業內人士認為,人藝的“窩頭現象”,既是文藝院團體制機制改革的成果,也預示著下階段改革的大方向。
深化改革,能否直接促進文藝作品量質齊飛?“十二五”期間,大眾期待能有更多精品力作問世。
歷史上北京人藝曾經創造了無數經典,但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受到用人和分配機制的限制,沒有産生與其地位相匹配的力作。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説,“真改革才有真出路”,近年來,劇院將機制改革融于藝術生産的各個環節,著手在事業單位崗位設置、青年演員聘用管理制度、舞美製作管理辦法、演出補貼辦法和年終獎金分配辦法等五個方面,進行機制改革探索,為文藝創作注入持續動力,近年來不僅復排了《李白》《鳥人》《蔡文姬》,還傾力打磨新作《窩頭會館》等。
同樣,作為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革的排頭兵,上影集團經歷了近10年的改革,已嘗到了“開放逼改革,合作促發展”的甜頭,從建立和佈局完整産業鏈,到醞釀電影原創新計劃,新的五年裏,上影將在人才培養和精品創作上狠下功夫。集團總裁任仲倫説:“上影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分析,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在文化領域“一齣精品、二齣人才、三齣效益”。人才是“出精品”的保證,效益是“出精品”的認證。今後一個時期,通過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通過文化生産方式的創新,通過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扶持和對經營性文化産業的培育,我國將營造出更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相信在“十二五”期間,新的一批精品力作將逐步進入播種、萌芽、開花、結果期。
文化“軟實力”如何更上一層樓?
展望“十二五”,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在全國乃至全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中,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如何才能更上一層樓?
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認為,文化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除了體現在産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上,更重要的是實現文化惠民和文化強國的大戰略。
多位文化界領軍人物表示,深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企事業單位活力,目的是要生産更多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高品質文化産品,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這既需要國家政策扶持,也需要建立有利於文化工作者深入社會生活的體制機制,營造有利於文化創新的良好環境。一些業內人士期待,“十二五”期間,能夠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文化産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財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傅才武教授分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需恰當處理好公益性與商業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之間的關係。文化領域的改革已觸及深層結構,如與經營制度相對應的産權結構改革、與人事和福利制度相對應的權威性資源配置方式改革、與政府管理職能體系相對應的領導管理結構改革,將成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傑展望,從更為宏觀的視野看,文化體制改革要向縱深推進,需要教育、科技等領域的積極配合,這是一項綜合性的大工程。文化領域的改革和發展,關乎民族與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改革本身也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尋求下一輪的突圍時,改革還需依靠“教、科、文”協同合作的頂層設計,從而達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