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疆“蓄水興草”改變“馬背民族”千年遊牧習俗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5月08日 15時34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8日電(記者趙春暉)與以往每天和羊群為伴不同,哈薩克族老人吐遜普汗今年春天更關心地裏莊稼的長勢。自從麥海因水庫開始蓄水,這個不久前還偶爾回到草原上放羊的牧人,就徹底結束了遊牧的習慣。

    吐遜普汗居住的麥海因村是新疆額敏縣的一個牧民定居點,建在附近的麥海因水庫是2010年以來新疆首批開建的4座牧區水庫之一,這座水庫去年投入使用後,徹底解決了當地6.5萬畝飼草料地灌溉難的問題,周邊近兩萬定居牧民的飲水問題也隨之迎刃而解。從今年起,周邊定居的村民不必再長途跋涉趕著牛羊到數百公里外的天然牧場放牧了。

    與麥海因村的其他牧民一樣,今年吐遜普汗家的200畝飼草料地有一半種上了苜蓿,另一半種上了收益更高的經濟作物——打瓜。吐遜普汗説:“有了水,這裡牧草的産量至少頂得上以前的三倍,今年家裏牛羊肯定不會再缺草少料了。”

    從巴爾魯克山遷下來的吐遜普汗一家,如今住在由當地政府統一建好的磚房中。5年前,這位哈薩克牧民每年至少要搬家四次,每次都要舉家奔波數百公里。每年轉場途中,家裏的羊羔大半會被凍死和餓死,而人的寂寞和辛苦更是無法言説。吐遜普汗回憶説:“連生病了也得硬挺著,許多哈薩克牧民就是在轉場路上離開了人世。”

    哈薩克族是我國最大的遊牧民族之一,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沿襲著“四季轉場,終年放牧”的傳統生産方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

    “幾十年來我都是在馬背上度過的。”年逾六旬的吐遜普汗説,如果不是國家實施牧民定居工程,他的晚年只怕都要逐水草而居了。

    我國政府開始大規模實施牧民定居工程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據新疆畜牧部門統計,截至2009年底,新疆已有近19萬戶牧民實現了定居和半定居,近百萬各族牧民擺脫了居無定所的生活狀態。

    然而隨著這一“善政”深入推進,定居工程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由於牧區水利設施滯後,定居家庭的飼草地規模遠遠不能解決牛羊的“溫飽”問題。為了能讓牛羊吃飽,每到深秋,牧民不得不繼續趕著牛羊到上百公里外的天然牧場放牧。

    在本世紀初的十年中,這種“人定畜不定”的現象在新疆北部牧區極為普遍,由於缺水,來自土地上的收益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活,一些最早定居的牧民甚至還面臨著重返貧困的窘境。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後,新疆結合實際,多方努力,加大措施,使天山南北百萬牧民由定居走向“安居”。2010年6月,新疆決定新建27座水庫,在牧區“蓄水興草”,幫助76萬還沒有真正實現定居的牧民逐步“終結”逐水草而居、四季遊牧的傳統生産生活方式。在這一決定出臺僅僅15天后,4座牧區水庫同時在北疆草原上開工建設,其中就有麥海因水庫。

    截至2011年底,短短一年多時間,新疆27項牧區水利工程已全部開工,而這個時候,第一批新建的水庫多數已開始投入使用;與此同時,在新疆北部,一座座高標準、現代化的定居新村悄然出現,越來越多的哈薩克牧民搬出氈房,住進抗震新居,甚至連他們的牛羊都住進了磚混結構的暖圈,再也不用懼怕寒冬的風雪。

    如今,在距離麥海因村100多公里遠的深山中,還有當地政府分給吐遜普汗家的幾百畝天然草場。但吐遜普汗説:“現在那裏已經禁牧了,無法再去放牧牛羊;再説草原上沒有電,對於天黑就睡覺的日子許多牧民都已經過不慣了。” 

 
 
 相關鏈結
· 新疆:2011年有1.58萬戶牧民告別風雪遊牧生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