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基本經濟制度 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
——解析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路徑選擇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新華社記者)6月3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江蘇江陰港出發,駛向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挑戰7000米深海世界紀錄;
5月9日,用於發射神舟九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實施在即……
這些重大項目的實施,無一例外都離不開國有企業。“在抗震救災的一線,在航天航空的一線,在自主創新的一線,在‘走出去’的一線,在高風險、低回報的一線,都能看到國有企業的身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説,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還需要國有企業繼續發揮骨幹引領作用。
“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方向也是明確的,既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也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推動國有企業作為獨立市場主體更好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融,更好地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局長彭華崗説。
“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
天津市和平區大連道1號,海河河畔,英屬怡和洋行倉庫舊址上,一座嶄新的五層紅色歐式建築傲然矗立。5月底,國藥控股天津公司搬遷到這裡的新“家”。
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與很多國有企業一樣,這家原國家醫藥管理局下屬的全國藥品計劃調撥站陷入了經營困境,甚至有人建議賣掉這塊地皮關門了事。
國藥控股天津公司總經理李輝告訴記者,直到2003年,中國醫藥集團以5家調撥站為資産,與民營企業上海復星醫藥集團共同組建國藥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才煥發新的生機。
“國藥控股剛組建時,年銷售額只有16億元,去年達到了126億元,利潤也從1000多萬元增至近2億元。”李輝説,這一方面得益於民營資本的注入,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治理結構和運行模式,極大激發了企業的活力。
而隨著業務的不斷拓展,越來越多的民營和外資制藥企業、藥品銷售企業也看中了國藥控股的渠道優勢,以各種合作方式加入了國藥控股的陣營,共同構建起一張覆蓋31個省份、近200個地市的藥品分銷網。
國藥控股只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擴權讓利、承包經營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破産關閉、重組並購到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從3年改革脫困到做強做優、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説,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我們既借鑒了國外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又不完全照搬他國模式,而是根據現實國情,在探索與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成功之路!
事非經過不知難。直到現在,瀋陽化工集團總經理王大壯對10多年前的一幕幕仍難以忘懷。“我當過瀋陽化工局的幹部,也參與處理過一些困難企業。一個個知名企業陸續倒閉破産,數以萬計的職工下崗,不時還有人上訪、堵馬路……下崗讓他們很難接受,但如果不改革,企業只會越陷越深,就是死路一條。”
“在2000年前後,沈化集團在職職工約8000人,但離退休人員就有7000人之多。剝離輔業、廠辦集體改革、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每一項改革都充滿艱辛。但改革讓企業卸掉了包袱,能夠與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同一個平臺上競爭。”王大壯説。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我們通過國有中小企業改革把國有經濟集中到了大企業層面,通過政策性關閉破産淘汰了國有大企業中的劣勢企業,剩下的都是優勢企業;我們通過管理體制改革優化了好企業的外部管理環境,而且不同程度地解決了其內部機制和歷史遺留問題,才有了如今國有企業較好的發展局面。”邵寧説。
雖然近年來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趨於下降,但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卻在不斷增強——
從2002年到2011年,全國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7.6%,實現利潤年均增長22%,上繳稅金年均增長17.9%;從2007年至今,僅100多家中央企業就可實現年利潤1萬億元以上。
通過國有經濟佈局結構戰略性調整,目前一般生産加工行業的國有資産比重下降至11.9%,基礎性行業和支柱産業的國有資産比重上升到了50.6%,而在軍工、電信、民航、石油及天然氣開採和電力供應領域,國有經濟佔到了90%以上。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工業規模還很小,而在2011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有59家中國國有企業上榜;如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企業的年營業收入,已經同某些國家全年的GDP相當……
“實踐表明,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轉換機制,國有企業完全能夠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做強做優。”邵寧説。
“國有企業必須繼續發揮骨幹引領作用”
2012年3月31日10時35分,川西雅礱江。伴隨著一股急水噴涌而下,國投二灘水電公司官地水電站正式投産發電。到2025年,雅礱江上將建成21個梯級水電站,裝機容量將超過1.5個三峽水電站,成為“西電東送”重要的電源點。
在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董事長王會生眼中,企業的任何投資決策,都需要首先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考量。“國家戰略需要什麼、經濟安全需要什麼、百姓生活需要什麼,我們作為國有企業,就應該幹什麼!”
江涌説,正是由於國有企業的存在,才使得我國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掌握著經濟主權;正是由於國有企業的存在,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才有了抓手;正是因為國有企業的存在,我們在應對急事難事時才有了依託……
每逢急難險重,國有企業衝鋒在前;凡為民生福祉,國有企業甘於奉獻!
2009年11月初,強冷寒潮提前降臨我國中部地區,合肥市出現強降雪天氣,天然氣供應告急。為了保障百姓家庭用氣,合肥燃氣集團不惜成本從新疆、內蒙古等地購買液化天然氣,然後通過汽車運送到合肥,每立方米天然氣成本高達5元左右,但銷售價格仍維持在平常的每立方米2元。幾天下來,合肥燃氣集團就虧損了幾百萬元。
“關鍵時刻,國有企業決不能掉鏈子,必須不計成本保障百姓生活,這是我們的職責所繫。”合肥市國資委主任朱明峰説。
2011年,五大發電集團以全年超過300億元的火電虧損,保障了全國電力消費11.7%的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動力支撐;
國藥集團承擔著國家計劃疫苗生産和配送重任,但生産疫苗不僅利潤微薄,還要自己建冷庫、配冷藏車,但哪怕只有一盒疫苗、哪怕是在偏遠的山村,也必須保證配送到位;
當前國際油價和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每進口一噸原油、一立方米天然氣都可能面臨虧損,但國內缺油少氣情況極其少見,石油石化行業的中央企業發揮的保障作用不容忽視……
“從總體上看,中央企業目前擔負的是保障國家安全、鞏固國民經濟命脈、保障和改善民生、參與國際競爭的職責,地方國有企業則發揮著服務當地百姓生活、引領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説。
“搞好國有企業,必須堅持走市場化道路”
2002年,宋志平剛到中國新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上任總經理,就接到法院傳票:企業由於負債經營,債主層層追債,企業辦公樓被“疊封”了!
“‘十五’期間,集團主營業務大部分虧損,雖然也是央企,但日子過得並不是很好。”面對困境,怎麼辦?
“不能等、靠、要,也不能怨天尤人。即便遍體鱗傷,也要果敢地爬起來,邁向市場!”如今,作為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他的回憶風輕雲淡。
“十一五”期間,中國建材把握市場經濟規律和行業發展規律,跨所有制、跨區域、跨行業聯合重組了337家企業,退出了165家劣勢企業。
宋志平認為,國有企業在市場上關鍵不能再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是要放開手腳在市場裏拼搏,這樣才能真正贏得市場的尊重。同時,國有企業要和非公有制企業形成互補之勢、共生多贏。
“國有企業的未來,既不能走西方自由市場道路,也不能走傳統計劃經濟道路,而是既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又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才能真正搞好國有企業。”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説。
“國有企業要發展,肯定不能再依賴政府的優惠政策,但國有企業的市場化行為也需要更多的信任和支持,這樣才能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獨立的市場競爭主體,靠實力贏得地位和尊重。”劉瑞説。
以深化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講述了這樣一番話:中國國有企業的核心價值是以長期穩定的發展、而不是追逐利潤為第一價值目標。“今後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你會看到這些國有企業釋放的價值,它們是中國人民的命根子!”
“我們對待國有企業,不是‘要不要保留’的問題,而是‘必須保留,如何搞好’的問題。”國家發改委國有資産研究中心主任高梁説,經過多年改革發展,國有企業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但必須要靠繼續深化改革來推進國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繼續深化改革,體制機制是關鍵。
“比如以前我們的投資決策都需要國資委審核,在各個具體實施環節上,相關負責人都會考慮如何避免承擔責任,決策效率和執行力就會大打折扣,我這個‘一把手’的壓力就非常大。” 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坦言,建立規範董事會後,他才感覺到自己很安心。
他結合自己先後擔任二重集團、一重集團總經理和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的經歷説,引入外部獨立董事建立規範董事會,並且由外部董事佔董事會成員的多數,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實現政企分開和科學決策,還有效解決了誰為決策負責和企業“內部人控制”等問題,是一項值得進一步深化的制度設計。
繼續深化改革,市場規律是準繩。
在宋志平眼中,市場競爭是不分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的,只有大、小企業,優、劣企業的區別。
“企業地位是由市場地位決定的,而不是由行政級別決定的。即便是軍工企業,也要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才能保證企業的生命力。”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總經理張國清説。
邵寧也強調政府的“手”不能伸得太長,而應該努力為各種所有制企業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平等競爭、優勝劣汰最重要!”
繼續深化改革,完善監管是抓手。
國資監管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對提升國有企業的經營質量、管理水平和綜合實力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還遠稱不上盡善盡美。壟斷行業國有企業薪酬偏高、考核體系有待完善、鋪張浪費現象嚴重、貪腐案例時有發生,這些問題都對國資監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來,各級國資委普遍對監管企業進行了主業核定,但“不務正業”的國有企業仍為數不少;一些國有企業過分注重做大企業規模而盲目擴張,發展戰略不清晰,造成嚴重的管控風險……國有企業必須嚴格依法合規經營,維護國有資産權益。
繼續深化改革,強國惠民是目標。
“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國有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關鍵力量,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總經理許達哲説,國有企業的使命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為國為民!
國有企業是國家的“名片”,是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骨幹力量,但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我們的國有企業在創新能力、管理水平、品牌知名度、市場影響力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有的國有企業存在定位不準、管理不嚴等問題,其為民謀利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在有些領域甚至還存在企業利益與公眾利益的衝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新城認為,國有企業還需要進一步協調企業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關係,更好地為民謀利。(記者何宗渝、王敏、張辛欣、侯大偉、楊玉華、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