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10日電(記者 潘瑩、劉傑)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展從9日起開始在烏魯木齊市向社會推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副巡視員馬迎勝説,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是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借助生産、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産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産品的保護方式,旨在以保護帶動發展,以發展促進保護,最終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産在傳承文化、拉動就業、增加收入、推動旅遊、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此次展出了從全區精心挑選的60多項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類等項目,囊括了樂器製作、編織、桑皮紙、木藝、銅藝、傳統美術、刺繡、玉雕、骨雕、根雕、剪紙、各民族特色美食等。
在場的墨玉縣文管所所長艾熱提告訴記者,作為目前國內桑皮紙主要傳承和生産基地,當地政府給桑皮紙製作藝人發放生活津貼,提高他們的生産積極性,鼓勵他們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如今墨玉縣越來越多的家庭重拾技藝,做起桑皮紙生意。
據介紹,新疆目前已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7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360名,已擁有“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瑪納斯”“麥西熱甫”3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7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和237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同時,地、縣兩級已公佈非遺名錄300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