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赤子情 中國心”:香港青少年15年認識祖國之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6月10日 14時45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香港6月10日電

    【編者按】2012年7月1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五週年紀念日,是香港與祖國共同慶祝的時刻。新華社將從6月10日起開設“香港回歸十五週年”專欄,陸續播發各類稿件,聚焦過去15年“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偉大創舉在香港特區的實踐成果,分享香港特區在政治、經濟、教育、民生、人文、社會等各個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展望香港特區光輝繁榮的未來。

    新華社記者 張雅詩、林建楊

    香港回歸祖國15週年,也是香港青少年認識祖國、了解祖國的15個春秋。今天,祖國對很多香港青少年而言,不再只是深圳河以北那片抽象遙遠、廣袤無垠的大地。

    15年間,一次秀麗河山的旅行、一段氣勢恢弘的長城、一場有關國家的知識競賽、一座封閉貧窮的西部村莊、一段艱辛的山村義工生活、一些與內地同齡人的交流和聯絡、一場與中國太空人的對話,或者是幾本《明朝那些事兒》,乃至一個不太愉快的記憶片段等等,都讓香港青少年漸漸地對古老而嶄新的祖國有了形象而真切的認識。

    15年間,香港特區政府逐步推進國民教育。從十多年前推行課程改革,提出“培養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之學習方向,到現今舉辦各類到內地的交流活動,幫助香港青少年認識祖國,提升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

    112年前,梁啟超“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的警句響徹九州。今日,香港的未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偉大實踐,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香港的青少年責無旁貸。

    飲水思源,喚醒國民身份之認同

    “你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香港人?中國香港人?”對於這樣的問題,一趟古都南京的旅行,讓香港廠商會中學5年級生(相當於內地高二)劉俊昌有了初步答案。今年4月,他和80多名來自香港不同學校的年輕人,參加了由香港和富社會企業舉辦的“南京國情考察團”。

    遊覽中,中山陵的輝煌氣勢、南京城墻的古樸氣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座談會上,內地學者講授國家政策、歷史等,讓他學會從多角度分析國情。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讓他明白國力衰落的後果以及侵略戰爭的殘酷。

    “參觀紀念館後,我深刻感受到(國家受辱)那份悲慘,喚醒了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我們要團結一致。”劉俊昌告訴記者。

    雖然在香港有很多途徑學習國情,但始終沒有那份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震撼與衝擊。劉俊昌説,此行豐富了他對中國近代史的了解,他還希望未來能到內地上大學。

    今年年初,來自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的30多名學生在校長鄭振發的帶領下,走進廣東北部貧困山區連山縣的一個農村,為當地一家小學建圖書館、教學生英語和探訪農戶。

    組裝書架、把圖書分類,這批香港師生從無到有建起一個圖書館。第一次到內地考察交流的王寶花體會深刻:“圖書還沒放到書架上,當地小朋友已迫不及待捧著圖書來看,可見縱然是資源不足,仍無阻他們的好學之心,值得香港學生學習。”

    她説,探訪連山是一次難得的體驗,通過幫助內地貧困地區的居民,進一步加深她作為中國國民的責任感。

    鄭振發所在的學校向來重視國民教育。升國旗時,不只是奏國歌,而是師生們一同唱國歌。他説:“祖國和香港永遠相連,沒有你我之分。我們經常教學生要飲水思源,無論國家興衰都要對她有承擔。”

    他認為,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幫助學生認識國家。“國家是我的事,沒有國何以有家?為何不為國家做點事?”他不要求學生們做什麼偉大的事,只要為國家和社會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已足夠。

    親身走一走,培養家國情

    近年來,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部門和民間團體合辦的內地交流活動方興未艾,深受青少年學生和家長歡迎,並逐漸成為促進香港學生認識祖國整體工作的一個重要板塊。

    特區政府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張永雄説:“國民身份的認同不是純粹知識性可以做得到,我們對民族文化、國家歷史,要有一種觸動之情才行。”

    張永雄曾經負責構思香港國民教育發展路向。他一直主張讓香港青少年到內地走一走,親身了解國情,培養家國情懷。“我們要讓學生親身感受和接觸,不是由上而下給學生一套思想,而是讓他們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

    張永雄説,當時他把內地交流活動定位為“真實的情況,讓學生去判斷”,然後有策略地制定交流計劃的覆蓋面和內容。

    2003年,香港推出以中6學生(相當於內地高三)為對象的“領袖生獎勵計劃:國情教育課程”,安排170名學生到北京學習,體驗生活,為期10天,目標是提高他們對祖國的認識和國民身份認同。

    但張永雄覺得很不夠。隨後,特區政府陸續為香港青少年學生推出一系列赴內地參訪交流的活動:針對高年級小學生和初中生的“同根同心”計劃、針對高中生的“同行萬里”計劃、針對全港中小學生的“赤子情 中國心”學習之旅等。

    2009年,這些活動有了一個共同的主題——“薪火相傳”。如今,這些活動每年一共可提供超過4萬個到內地交流的名額。

    另外,特區政府教育局還與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合辦“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2007年至今連續舉辦了6屆,吸引十多萬香港中小學生參與。競賽已成為香港青少年了解國情、認識國家外交的重要窗口。

    至於這些努力的成效,張永雄欣慰地説,第一批參加“領袖生獎勵計劃”的學生中,一位考上北京大學讀法律,因為他聽了清華大學法學教授王振民的講座,知道國家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需要很多法律人才,希望為此盡一份力;另外有同學受“水稻之父”袁隆平影響,上大學時修讀基因工程。

    談到即將在香港中小學推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張永雄認為,新科目能讓香港青少年更清晰、更系統地認識國家,帶動與內地交流活動的進一步開展。長遠來説,兩者可以呼應配合。

    循序漸進,耐心推動

    特區政府教育局首席督學劉遠騰説,1997年香港回歸後,有很多想法在學校裏試驗推動,從2001年開始提出課程改革,當時已將“國民身份認同,致力貢獻社會、國家和世界”這樣一個目標作為學習宗旨。

    為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特區政府教育局努力利用各種重大活動,比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新中國成立60週年紀念活動、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活動等,舉行一些比賽、專家講座、專題研習、實地考察,以及製作有關材料放到網上供學生學習。

    劉遠騰表示,國民教育不能單靠特區政府的資源,學校和民間團體的合作同樣重要。2009年推出的“薪火相傳”國民教育平臺,鼓勵學校互相提供有關國民教育交流活動的經驗,這有助於學校更靈活地設計活動內容,以配合學生的需要。

    從2007年起,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連續4年在施政報告中提到如何做好國民教育,其中到內地進行交流活動是亮點。

    2010年,特區政府提出從2015-2016年度開始實現每名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獲資助參加至少一次內地交流計劃。劉遠騰説,屆時香港青少年學生到內地的交流名額將達到每年6萬多個。

    劉遠騰表示,回歸15年來,香港整個國民教育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在不斷嘗試中慢慢推進。

    香港特區第四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説,香港曾被殖民100多年,要做好“人心回歸”的工作,包括國民教育等,可能需要較長時間。他説,我們國家很大,有的港人對內地了解不多,需要給他們多點時間。

 
 
 相關鏈結
· 江西省長鹿心社率團赴香港開展招商引資活動
· 香港衛生署代表團來北京拜會 陳竺尹力分別會見
· 天津市長黃興國會見香港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一行
· 香港人禽流感病例中23名密切接觸者解除醫學觀察
· 青海省代表團赴香港招商招展推介“青洽會”
· 慶回歸大型文藝晚會“愛在香港”在香港舉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