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蛟龍歸來,下一站駛向哪?—訪"蛟龍"總體設計者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7月16日 15時28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 王敏、蔡玉高)經過日夜兼程的長途跋涉,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16日順利返抵青島,這標誌著“蛟龍”號歷時10年的研製和海試工作圓滿結束。下一站,“蛟龍”號將駛向哪?記者為此專訪了中船重工702所研究員、“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和中船重工原總工程師、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方書甲等。

    “蛟龍”號圓夢記

    10年前,就在數個國家已經多次執行5000米級下潛作業時,我國還沒有1000米級深潛器。“我們用10年時間,步入了深潛界先進國家行列。”徐芑南告訴記者,然而,“蛟龍”號的夢想早在20年前就在中船重工人的心中紮根發芽了。

    藍色的大海不僅風光秀美,深邃的海底深處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和寶藏:與陸地截然不同的生命系統和壓力環境,尤其是在陸地資源日益緊張甚至面臨枯竭的情況下,豐富的油氣、可燃冰、多金屬結核體,吸引著造船人云集的中船重工:啥時候能造一個“蛟龍”,也到深海裏遛遛?

    “20年前,社會對深海開發還沒有成熟的需求。我們一直開展相關研究作技術積累。直到2002年國家863計劃該項目批下來1.8億元。”方書甲回憶説,有了資金,立即啟動了“蛟龍”號研製工作。

    於是,沒有任何可直接套用的技術資料、沒有任何實戰經驗,中船重工702所造一條“龍”只能從零做起:

    深海高水壓、低溫度、腐蝕性強,僅做“龍形”的外殼材料就讓人頭疼,在無數次探索中,研發人員對鈦合金材料進行了強度、衝擊、疲勞、變形等一系列實驗,掌握了鈦合金材料在水下的特性,畫出第一張設計圖紙;

    為了挑戰7000米海底的能量供給,研發人員發明了一種極其大膽又巧妙的充油式蓄電池,電池浸泡在油中,核心部件卻與海水隔絕,即使傾斜60度,電解液也不會與海水接觸……

    “‘蛟龍’號經費並不寬裕,要把錢花在刀刃上。”方書甲告訴記者,就連用來配合“蛟龍”號實驗的“向陽紅09”母船,也是利用一艘1978年超期服役的科考船改裝而來。

    2009年8月以來,“蛟龍”號轉戰海試: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

    “蛟龍”號歸海記

    “蛟龍”號這次海試一波三折。

    “‘蛟龍’號剛一齣海,就遭遇颱風‘瑪娃’,只好在長江口綠華山錨地拋錨避風。到達預定海域後,受西太平洋熱帶風暴‘古超’影響,第一次下潛試驗只好推遲。”徐芑南介紹,6月15日海試正式開始後,接著潛水器液壓系統的管路出現故障,海試又被迫延遲。

    “雖然在地面上我們有倣真的模擬實驗水池,做了大量的試驗,但真正的深海環境是誰都沒有遇到過的。”徐芑南告訴記者,這畢竟是我國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第一次到達這樣的深度,出現問題是預料中的,但要儘快想辦法解決問題。

    經過排查,問題很快被找到了。工作人員發現部件生銹帶來銹蝕,從而使一根管子爆裂。“當時,我們不是説簡單地換掉一根管子,而是徹底檢查‘蛟龍’號,同樣的管子一共用了16根,於是把所有的管子全部換掉,這樣海試就延遲了。”

    好事多磨。正是在研發人員精益求精、舉一反三的工作作風下,此次“蛟龍”號海試共進行6次下潛試驗,其中3次超過7000米,4次改變我國記錄,最深達到7062米。

    “通過這些試驗,圓滿完成了預定的7000米級海試任務,全面驗證了潛水器的各項性能和功能,充分説明蛟龍號具有在佔世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海域進行海底作業考察調研的能力。”徐芑南説。

    深海之處的奧秘讓76歲的徐芑南欣喜而激動。“想想,深海一片漆黑,燈光一打,‘蛟龍’號在海底釋放出誘餌後,各種各樣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魚、蝦、海參等都游過來。我們還逮住兩隻海參。”

    他説:“造物主多麼神奇!在7000米海底,每平方米都要承受相當於一個埃菲爾鐵塔的重量,然而,這些生物是怎樣生存的,如果研究透了,是否可以有益人類長壽,甚至有可能解釋地球形成之初生命的起源。這是一個多大的課題。”

    此次“蛟龍”號在7000米海底按預定計劃完成了坐底、拍攝海底景象、獲取水樣、沉積物、礦物樣品、捕捉海底生物、布放標誌物等全部試驗內容,取得了珍貴的數據和資料。

    “越探索越能發現海洋的神奇和價值。”方書甲説,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我國的必然選擇。“蛟龍”深潛7000米獲得成功,為我們認識海洋開闢了新途徑,為開發保護海洋提供了新支撐,為利用海洋聚集了新人氣,為保衛海洋增添了軟實力。

    “蛟龍”號應用記

    “雖然7000米級海試獲得成功,但‘蛟龍’號的路還很長。”徐芑南説,“蛟龍”號是實實在在的科考作業平臺,這次出征海試不是終點站,下一步將轉向業務化運行,進入應用階段,發揮科學效益。

    據透露,目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深海基地,兩年後將完成包括深潛器和母船停靠碼頭在內的一期工程建設,我國將成為繼俄羅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深海技術支撐基地的國家。屆時,“向陽紅09”號試驗母船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在深海基地“安家落戶”。

    徐芑南表示,海試完成後,未來3至5年將開展“蛟龍”號試驗性應用。在總結“蛟龍”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團隊還將開展常用工作深度專用深潛器關鍵技術攻關工作。

    “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儘快滿足國內科技界對‘蛟龍’的急切需求,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培養出一支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蛟龍’號應用隊伍,充分開發、利用好海洋資源。” 徐芑南説。

    而在更遠的將來,“蛟龍”號母船將有望由海面轉到海下,在海裏和“蛟龍”號進行一次“交會對接”。“海面畢竟還要受到風浪影響,未來要在海裏為‘蛟龍’號構建海底行宮——通過深海空間站實現物品儲存供給和潛航員長期駐留。”方書甲説。

    到那時,普通人將有機會下潛一睹深海秘境。

 
 
 相關鏈結
· “蛟龍”凱旋
· 穿山入海似蛟龍——我隧道建設水平躋身世界前列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七千米級海試任務
· “蛟龍”號開啟我國海上試驗新時代
· 圖表:“蛟龍”號7000米海試圓滿成功
· “蛟龍”號在海底作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