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7月25日電(記者 張興軍)河南省農業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近10年來,該省小麥單産提高了150余斤。有關專家指出,在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依靠科技推動不斷提高單産,是河南小麥生産實現“十連增”的重要“秘訣”。
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日前發佈數據,2012年河南省夏糧總産再創新高,達到637.2億斤,比上年增加10.9億斤;平均畝産為395.8公斤,比上年提高5.8公斤。夏糧總産在繼續穩居全國第一的同時,還實現了2003年至今的“十連增”。
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説:“小麥生産連續10年增産,不僅在河南,在中國乃至世界糧食發展史上,都是個奇跡。”
據了解,2003年河南省夏糧總産為458.6億斤,單産為318.1公斤。隨後總産一路攀升,先後突破500億斤和600億斤大關,10年間增幅為38.9%;同期夏糧播種面積從7207萬畝緩慢增加至8050萬畝,增幅接近11.7%,而單産增幅則達到24.4%。
著名小麥育種專家、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主任許為鋼指出,通過面積、單産、總産三組數據的對比就能發現,過去10年,在播種面積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總産增加的動力主要源於單産的提高。
“單産的變化,有品種更新、種植技術和生産投入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但品種的貢獻率要佔到一半以上,由於在育種上採取超前戰略,多年來河南的整體水平一直領跑全國。”許為鋼説,“可以這樣概括,過去10年,河南的育種水平快速提升,育種力量越來越強,育成品種層出不窮,對農業生産的支撐作用越來越大。”
河南省今年播種面積最大的新品種“百農矮抗”,平均畝産達到694.54公斤,畝穗數比往年增加10%;每穗較往年增加2-3粒,千粒重達44.5克。
郭天財説:“按照每穗多結1粒麥、每畝增産約20斤的經驗,光3500萬畝的‘百農矮抗’,今年就為河南夏糧增産20億斤左右。所以麥粒上一點一滴的科技進步,都不可小看。”
有關專家指出,從糧食生産的歷史上看,階段性增産經常間隔有減産或持平年份,而河南夏糧生産“十連增”,一定程度上走出了類似增減相伴的“怪圈”。這充分説明河南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明顯提高,科技力量支撐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