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胡浩、田野、楊榮榮)由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辦的國內骨科界最大的國際學術年會——第七屆COA國際學術大會于11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近70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併為破解世界及中國共同面對的醫改難題建言獻策。
過度醫療問題:必須從制度建設上著手解決
剛當選為世界骨科聯盟主席的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科醫院院長王岩認為,中國醫改的步伐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社會福利計劃。“但沒有任何一劑良藥可以包治百病,醫改仍然面臨著很多挑戰。”
2010年,一位70歲病人在手術中被放入11個心臟支架,卻因為支架太多阻塞血管,導致病人次日死亡。
從瘋狂的心臟支架,到濫開藥品的“大處方”,再到動輒核磁共振、CT的“小病大檢查”,過度醫療費用往往給病人帶來巨大的醫療負擔,並造成了醫療資源不必要的耗費。
王岩説,過度醫療問題不僅在中國屢有發生,更是全球性醫療難題。
美國醫學研究所數據表明,美國每年在過度醫療上浪費的費用為2100億美元左右。《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統計,在美國,有五分之一接受心臟造影檢查的患者“非必須”,近一半的冠心病患者被放了“不該放的”支架。
“醫療設備冗余不僅造成了巨大浪費,更重要的是過度檢查會損害患者健康,加重患者的醫療負擔。”王岩説,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制度建設上著手。
王岩舉骨科人工關節置換為例:我國患有關節疾病的患者接近4000萬,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及醫療保障能力的提高,中國人工關節的置換量預計將以每年25%左右的速度遞增。巨大的市場需求曾使得人工關節置換成為各醫院爭相開展的項目,一度造成質量良莠不齊、濫用現象嚴重。王岩介紹,為整頓人工關節置換領域存在的弊病,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倡導並推動了我國人工髖、膝關節置換技術管理規範的正式出臺。目前,已有27家大醫院開始實施人工關節手術註冊登記,計劃明年在全國各級具有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準入資質的醫院強制實施。
醫生隊伍培養:繼續教育待加強
醫生業務水平參差不齊、人才分佈不均是困擾我國醫學界多年的難題,對於醫師隊伍的培養建設,國內醫學人才缺乏嚴格系統的教育機制是首要問題。
目前,我國尚無國家層面統一的住院醫師培訓、考核、準入標準,更無統一的專科醫師考核準入制度。國內醫學院畢業生大多在工作單位以工作的形式完成住院醫師培訓,導致培訓水平參差不齊。
美國骨科醫師學會前主席、美國骨科學會前主席斯圖爾特·韋恩斯坦説,在美國,學生首先要接受4年大學本科教育和4年醫學專業教育,通過全國統考和準住院醫師培訓後,再接受5年的住院醫師培訓和1年至2年的專科醫師培訓,才能進入醫生隊伍。
為幫助青年骨科醫生加強繼續教育,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創傷組組長王滿宜介紹,骨科學分會今年挑選了基層醫院的300名骨科中青年醫師骨幹到30家國家級骨科中心進行短期強化交流學習,並與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創傷國際委員會合作推出了創傷青年醫師出國培訓進修項目,選拔來自國內二三線城市的青年骨科醫生骨幹到國際培訓中心醫院培訓。
他呼籲,在醫師繼續教育方面,政府應加強對青年醫師的教育,建立國家層次統一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健全專科醫師國家層次統一的培訓及認證制度;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相關條款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和諧醫患:多管齊下解糾紛
從2009年6月震驚全國的福建南平事件,到2011年9月北京同仁醫院病人砍傷醫生血案,再到造成一死三傷的哈爾濱“3·23”案件,各地不斷發生的醫患衝突刺激著公眾的神經。
醫患糾紛同樣是困擾各國醫學界的全球性問題。據統計,在美國密歇根州,超過28.1%的急診醫生遭受過暴力襲擊;在德國,70.7%的護理和醫療工作者遭受過暴力襲擊,89.4%曾被患者辱罵;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亞,44%的醫生在5年內至少遭受過一次暴力襲擊。
針對醫療糾紛頻發的現狀,王岩認為,應該加強醫患溝通,以患者為中心,樹立為病患服務的理念,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同時完善醫療法律體系,合理利用第三方調解機制。
“當然,解決問題的根本還在於深化醫療體制改革。”王岩説。
“由於新興市場的居民越來越多地尋求更高質量的醫療保健問題解決辦法,政府面臨著在擴大護理的普及範圍的同時保證醫療保健的服務水平的挑戰。”美國高級醫療技術協會主席大衛·德沃夏克建議,應採取有效改革措施,多管齊下地解決問題。如加強醫生教育和培訓,降低治療成本,推動醫療體制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