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1月28日電(記者張文靜、陳斌)沿著蜿蜒的盤山路,駕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後,記者來到甘肅省隴西縣偏僻的貧困村——宏偉鄉左家渠村。
走進村民左金花家中,屋檐下,墻角邊,一串串紮好的玉米棒子在陽光照耀下金燦燦,如同給院子披了一層“黃金甲”;擦得锃亮的摩托車、“三馬子”擺放在院子一隅;兩間新修的磚混房直接顯現出左金花一家生活條件的改善。
院子裏,52歲的左金花正熟練地用著全自動洗衣機。“現在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家裏修了房子,買了家電、摩托車,比以前日子好太多了。”左金花説,生活條件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2006年村裏給她的一筆3000元貸款。
2006年,左金花一家8口共種了22畝地,種植玉米、馬鈴薯、胡麻、大豆等。經濟困難的她沒錢買地膜、化肥等農資。“村裏根本找不到能借到錢的人,沒抵押銀行貸款也難,手續複雜。”左金花為此犯了難。
左家渠村村支書賈忠知道此事後開始為她張羅貸款。這個貸款出自當時這個村剛剛成立的村級互助資金協會。
賈忠説,2006年,左家渠村被確定為隴西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國家財政為該村投入15萬元扶貧資金,鼓勵村民自願以自有資金形式入股,成立發展生産基金,實行以低於銀行利率的借貸方式供加入協會的農民使用,貸款用於農戶種植業、養殖業、勞務培訓輸轉等生産性項目。
管理髮展生産基金的村級互助資金協會應運而生。協會剛成立時,農戶最高貸款額度為3000元,之後提高到5000元,還款期限為一年。“農戶一次交200元參會就終身享有貸款資格,一次投入,持續受益,還可在歸還貸款基礎上循環借用。”賈忠説。
幾千元的雪中送炭讓左金花買了地膜,施了化肥。很快,隨著玉米的大豐收,她便全部還了貸款。
賈忠説,貧困戶不用任何抵押就能順利貸上款,信譽是法寶。“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老鄉們知根知底,只要一走訪,他們的貸款用途和發展能力就一清二楚,不怕有借不還。”
目前,左家渠村403戶1700多人中有250多戶貧困家庭都已成為協會會員。協會已為農戶辦理了500多筆貸款200多萬元。“這些貸款中無一例不按時償還貸款。”此外,協會賬目對農戶完全公開,還讓農戶三人一組互助擔保,以降低運行風險。鋻於此,2011年上級還獎勵15萬元資金注入左家渠村村級互助資金協會。
目前,大山深處的一些貧困村存在金融網點覆蓋率低、貸款門檻高等問題,老百姓貸款難度大,這種金融創新式的方式幫助農民不出大山、不到7個工作日就能貸上款,脫貧致富。隴西縣扶貧辦副主任陳國柱説:“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貧困地區更要千方百計致富,不能拖後腿。”
如今,隴西縣191個貧困村已有59個村建立了互助資金協會,覆蓋面達三成以上,累計發放貸款2200多萬元,借款到期歸還率100%,扶持養殖戶1200多戶,農戶種植中藥材8000多畝,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達1000元至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