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重大貢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2月07日 15時49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多哈12月6日電(記者李志暉 楊元勇 陳瑩)應對氣候變化,似乎總繞不開發展經濟與節能減排這對矛盾,但中國決心闖出一條新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經濟轉型期,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傳遞出強烈信心和希望。

    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位置,納入“五位一體”總佈局。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避免重蹈西方為發展經濟導致生態災難的覆轍,這是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更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發揮示範作用。

    200多年的西方工業化進程,充滿著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這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暫且不論工業革命以來中國與西方人均歷史累積碳排放的巨大差距,僅從當前來看,中國每年人均碳排放不到7噸,而美國則高達17噸,假如中國複製美國的發展模式,全球碳排放的陰霾天空恐將再難見到陽光。

    正是本著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中國政府自主、明確地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這些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這既是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自覺擔當。

    為兌現承諾,中國決定放緩經濟增長速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並把2015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2億噸標準煤。“十一五”期間,中國為降低碳強度投入1萬多億元人民幣,“十二五”期間,這一投入將達2萬多億元人民幣。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目標和承諾,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挂鉤。中國確立的行動方案不會改變,實現目標的決心和信心不會動搖。

    在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中國擔負起了相應的責任,但一些發達國家卻總拿中國做文章,以中國碳排放總量大為藉口,一味討價還價,不斷提出超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碳排放目標。表面上要把中國納入統一量化減排體系,實際上是推卸自身歷史和現實責任,維護自身技術和資金壟斷地位。這嚴重阻礙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

    中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面臨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改善民生等多重挑戰。中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僅為一些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發達國家用工業化階段無節制的碳排放換來了富足甚至奢侈的生活,而中國還有上億人口尚未脫困。換言之,發達國家應減少的是“奢侈排放”,而中國需要的是“生存和發展排放”。

    只有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國才更有經濟實力在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中承擔更多,才能為欠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多物質和能力支持,才能在科學研究、能力建設等方面與國際社會深入合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技支撐。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將繼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以及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環球同此涼熱,中國勇於擔當。中華民族實現永續發展,不僅將為中國人的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家園,“美麗中國”更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交出滿意答卷。

 
 
 相關鏈結
· 魏傳忠:加強物種資源保護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張永利:站在建設生態文明高度謀劃國土綠化
· 江西:提高林業建設質量 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 周生賢: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第二屆(珠海)年會召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