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為了民族復興的夢想——《復興之路》展覽巡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12月09日 10時10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 霍小光、華春雨、趙超)一座6000多平方米的展廳,記錄下多少中華民族的悲歡往事,承載著多少仁人志士或者尋常人家的情懷與夢想!

    一幅跨越170年的歷史畫卷,涌動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偉力,點亮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本不是參觀旺季,但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展廳裏,人頭攢動,為寒冷的冬日平添別樣的風景。

    《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于2007年10月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首展,後經四次大的充實調整,2009年國慶60週年前夕作為國家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出。開展以來,每天觀眾絡繹不絕,觀展人數屢創新高。5年累計接待觀眾已超過1400萬人次。

    當我們跟隨著參觀的人群在國博展廳緩步前行的時候,一種博大深沉的歷史韻律仿佛在耳邊迴響,在內心深處激蕩。

    歷史無需設問假如,驀然回首,方知來路就是它必然的選擇——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尋夢--因為曾經屈辱所以倍加渴望

    天安門廣場東側,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這裡參觀,回顧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號召全黨同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民族復興是一個中國夢,它始於1840年中國南海海面。

    “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之奮鬥、期望中華民族早日實現復興的夢。”國家博物館展覽二部主任、研究館員曹欣欣説,“中華民族的強國夢其實就是從鴉片戰爭的屈辱開始。”

    從林則徐向清廷報告銷煙經過的奏折、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旗幟,到上海公共租界的界碑、八國聯軍分區佔領北京圖;從嚴復的譯作《天演論》手稿、京師大學堂總監督關防,到孫中山的印章、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卒業證書……

    “歷史一幕幕再現,讓人深刻感受到我們國家曾經是那樣傷痕纍纍卻又堅強不屈。”觀眾高薇説。

    “看了中國的近代史,年輕的我哭了!看了中國繁榮的今天,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來自包頭的牛莉在留言簿上寫下了這樣的感言。

    展廳內一件件珍貴文物記錄著近代以來華夏大地曾經蒙受的苦難,也鐫刻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進行的探索與抗爭。

    張樾丞,1883年生於河北省新河縣貧苦農民家庭,14歲到北京琉璃廠的刻字鋪學藝,後成為同時代刻銅藝術成就最高的藝術家之一。如今陳列在《復興之路》展廳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第一大印”就出自他之手。

    張樾丞之子張幼丞回憶,“開國第一大印”曾設計了隸、宋、漢篆、秦篆四種字體的印文,最終選定SimSun。

    “不是用以往官印使用的篆體,首先考慮的是人民群眾能看得懂。這也表明了中國共産黨是人民的政黨,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國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從《共産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到中央蘇區造幣廠的銀元鑄模;從人民解放軍在渡江戰役中使用的報話,到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從北京申辦奧運時簽署舉辦城市合同用筆,到多哈會議宣佈中國“入世”使用的木槌……

    文物向觀眾講述的不僅有苦難與屈辱,更有著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將一個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變成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中國,將前人的復興夢想與我們一步步拉近的歷程。

    “‘復興之路’是一條從懦弱到富強的艱難發展之路,這一路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鋪就而成,感謝中國共産黨!”觀眾汪雪飛這樣表達她的觀感。

    追夢——因為執著所以堅強

    11月29日那天,解説員出身的曹欣欣與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一起,為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進行講解。

    “他們都很了解歷史,熟悉歷史,對歷史充滿感情。”曹欣欣告訴我們。

    在《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中,幾乎每張圖片、每張圖表、每件實物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它們或生動,或平淡,或快樂,或憂傷,但都有著為夢想而執著追求的精神。

    准考證、高考作文……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恢復高考時的實物如今靜靜躺在展櫃裏。泛黃的證件照上,一張張年輕的面龐依然涌動著青春的夢想。

    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二部副主任、研究館員陳禹從小就對文物充滿興趣。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每每目睹別人毀文物、燒字畫,就感到心情壓抑。“正是因為恢復高考,我才有機會進入國博,做我喜愛的工作,實現我人生的‘夢想’。”陳禹説。

    追尋夢想的執著總是與革故鼎新的勇氣相伴。就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展廳裏,那張印滿紅手印的安徽小崗村包乾到戶合同書在默默地述説,今天被視作發展最大紅利的改革在當初卻是一場生死攸關的冒險。

    觀眾杜鵬嬌寫下留言:“讓我們銘記歷史,續寫輝煌。”

    來自北京百榮世貿商城的胡蓉這樣寫道:“感謝你們舉辦了這麼好的展覽!今天是我休息的日子,平常工作忙,沒有時間,今天特地倒了三趟車來觀看展覽,感慨萬分。在此寫下我發自肺腑之言:中國共産黨萬歲!我真心地祝願我們偉大祖國更加富強!”

    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今天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是國家博物館策展團隊歷經5年磨礪的成果。展覽首次在軍事博物館開展時,展廳面積3500平方米,使用文物500多件套、歷史圖片700多張,展示手段也還比較有限。當展覽搬回到改擴建之後的國家博物館,展廳面積增加到了6500平方米,文物增加到1280多件套,並採用了豐富的展示手段使展線高潮迭起,以不容置疑的史實對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的宏大主題做了最好的詮釋。

    曹欣欣説,5年間,從當初的主題展覽到今天的基本陳列,團隊克服了許多困難,展覽自身也經歷了不斷成熟、完善、深化的過程。

    “作為籌辦人,我們對民族復興主題從破題、解題到深刻領會,再到把它以博物館的語言展示出來,是一件讓人終身難忘的經歷。”曹欣欣説,“也正是由於團隊每一個人的執著,我們實現了以博物館語言為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立傳的夢想。”

    圓夢——堅定前行擁抱夢想

    “爸爸,那是天安門!”

    在展覽的第四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場景前,一位年輕的父親隨著女兒的聲音轉頭望向窗外——遊人如織的天安門廣場、車輛飛馳的長安街、巍峨的天安門城樓……

    父親指了指展廳中的巨幅畫作《開國大典》,又指著窗外的天安門城樓對女兒説:“當年毛主席就是站在那裏宣佈新中國成立的。”

    這一處觀展場景的設計,體現了策展者匠心獨運。“博物館裏再現的歷史場景透過窗口與真實的天安門廣場遙相呼應,歷史與現實交會,能夠引發觀眾的思考。”曹欣欣説。

    歷史述説過往,也昭示未來。

    “回首過去,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

    “審視現在,全黨同志必須牢記,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展望未來,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展覽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引起了每一個懷抱夢想、自信自強的中國人的共鳴。

    曹欣欣介紹説,11月29日之後,觀眾數量比平時成倍增加,每天都接待2萬多人。

    61歲的方龍林與老伴正是在電視上看到總書記的講話之後萌生了來參觀展覽的想法。

    來自四川簡陽的方龍林當了一輩子司機,從開農用拖拉機到開解放牌卡車,從走土路到走高速,變化與進步就這樣不經意間發生著。

    當在展廳看到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産的首批第三輛CA10型解放牌卡車時,方龍林駐足良久,不停地給同行的老伴講述歲月的故事。

    説起他的觀感時,老人不禁熱淚盈眶。“過去,吃飽穿暖就是夢想。”方龍林至今還記得,上山下鄉的年代,他在冬天開拖拉機凍得瑟瑟發抖。

    老人拉著記者走到陳列各種票證的展臺前説:“那時候要棉票、要布票,而且很緊缺,要置一件棉衣也是很不容易的。”

    如今,方龍林退休後各項社會保障齊全,退休金有了1700多元。“現在的生活和那個時候比,變化太大了。”方龍林説。

    “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

    “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為之努力。”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展廳內,觀眾們不斷對記者談起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的講話。在青藏鐵路模擬列車車廂內,在神舟五號返回艙前,在通過現行憲法及四次憲法修正案的表決票前……人們也不斷談起自己的夢想,憧憬國家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

    北京郵電大學雁翔團校的陳夢霄寫下了自己的感言:“復興之路前任鋪墊,矚目未來我們創造!”

    憶往昔,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看今朝,十三億人共奮進,民族復興夢可期!

    《復興之路》開展以來,觀眾留言已超過10萬條。翻開厚厚的留言簿,來自北京的觀眾李旸這樣寫道:“有人説,回憶只是回憶,不具備任何力量。但是,通過《復興之路》回憶往昔,我們體會到今天的來之不易。讓我們珍惜、珍視這些過程中的曲折和點滴,為了讓明天更加華彩而努力奮鬥!”

 
 
 相關鏈結
· 學習貫徹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講話述評
· 《復興之路》展覽迎來大批觀眾
· 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觀眾倍增
· 習近平等參觀《復興之路》展覽
· 新一屆政治局常委參觀復興之路展覽
· 質檢總局直屬機關黨委組織參觀《復興之路》展覽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