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支撐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作者:白春禮
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現“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宏偉目標,為新時期我國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戰略任務和著力點,賦予科技界新的歷史使命。
一、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鍵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解決制約發展的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等瓶頸問題,大幅改善民生、提升人口健康保障水平,創造新的發展動力和增長點,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大幅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實現科學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創新能力強、創新效益高、創新環境好、創新創業人才輩出的國家。
創新能力強,就是要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研院所和大學充分發揮源頭作用,具有強大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能夠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和新軍事變革中逐步佔據主動地位;具有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能夠在新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機;具有強大的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有效集聚各類創新資源,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創新效益高,就是要具有高效通暢的技術轉移機制、高效普惠的科學知識傳播機制,能夠使科技創新産生重大經濟社會效益,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為我國先進文化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具有符合我國國情特點、協同發展的創新體系,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科技仲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産業發展協同互動,整體效能顯著提升。
創新環境好,就是創新要素更加開放、有效流動聚集,激勵創新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更加完善;國家科技宏觀決策和統籌協調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更加合理、共享程度大幅提升;具有先進創新文化、良好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擁有一流創新平臺、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創新創業人才輩出,就是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流動、管理的體制機制與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宏大的創新創業隊伍,具有很強的競爭實力和持續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不斷涌現,不斷開闢新領域,創造新産業,支撐引領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是把創新驅動發展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將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從資源驅動、資本驅動轉到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上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緊密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需求,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強協同創新,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
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支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重點産業關鍵核心技術、重大裝備和關鍵産品研發,突破技術瓶頸,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加快高新技術向傳統産業特別是支柱性的製造業擴散轉移,推動傳統産業升級。發展智慧製造、綠色製造,高起點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提升産業層次,從根本上扭轉重點産業核心技術嚴重依賴國外的局面。加快高新産業從低成本要素驅動型向技術創新引領型轉變;從産業鏈低端向産業鏈高端延伸,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加強重大公益性科技創新,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綠色現代農業,研發預防診斷技術和重大創新藥物,實現能源資源的清潔、高效和循環利用,解決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加快推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出系統性和集成性,突破對産業競爭力整體提升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掌握關鍵技術及相關知識産權,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未來支柱性、先導性産業。
緊緊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搶佔未來科技經濟制高點。超前部署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戰略先導研究,不斷增強技術儲備,提升高技術研發能力和産業國際競爭力,提供新的發展動力和源泉,創造新型産業業態。面向未來高技術更新換代和新興産業發展需求,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等關鍵領域取得重大變革性創新;面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重大戰略需求,在空天、海洋、網絡等戰略必爭領域取得先導性成果。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一流科研院所,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加強物質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地球科學等可能出現革命性突破的前沿領域方向佈局,在科學原理層面取得原創性突破,創新能力和研究成果進入世界前列。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使優勢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大力推進協同創新,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確不同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完善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推動科技與産業協同創新,建立企業主導産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大學聯合組建技術研發平臺和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合作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相關應用基礎研究。推動科技與區域協同發展,完善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等創新中心的機制,發揮好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支持科研院所、大學結合自身優勢,通過聯合建立創新集群、研發機構、轉移轉化平臺等,與區域創新要素緊密結合。推動科教融合,發揮科研院所科技資源、科技平臺和創新活動的優勢,發揮大學學科基礎和青年人才的優勢,建立科研院所與大學功能互補、聯合互動、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密切關係。以知識産權為紐帶,以資本為要素,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政策,暢通創新價值鏈,實現創新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利益共享。
著力建設創新生態系統,營造激勵創新的環境和氛圍。通過財稅、金融等政策保障科技投入的持續增長,健全競爭性經費和穩定支持經費相協調的投入機制。完善國家人才培養體系,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立足創新實踐培養造就一流創新人才隊伍,實施“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戰略,充分利用好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凝聚吸引大批高水平的創新創業人才。健全科技人才競爭擇優、開放流動機制,探索有利於創新人才發揮作用的多種分配方式。根據不同類型科技活動特點,充分發揮同行專家作用,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注重科技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的科研評價體系。保障學術自由,鼓勵學術爭鳴,營造激勵創新、寬鬆和諧的創新文化和氛圍。
三、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火車頭”作用
作為國家級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將認真學習領會、紮實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為宗旨,進一步明晰新時期的戰略定位,把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根本任務;把出重大創新成果、出傑出創新人才、出深刻創新思想作為戰略使命,全面實施“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的發展戰略,構建“創新2020”跨越發展體系。
致力重大創新突破,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從國家戰略需求中凝練重大科技問題,以重大成果産出為導向,開展原始創新、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創新,大幅提升科技創新成果的質量和水平。深入分析未來5—10年我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科技能發揮的作用以及我國可能産生重大影響的科技事件,研究提出我國有效應對的建議,不斷凝練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和核心技術問題,適時優化調整中科院的戰略重點。以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創新目標為牽引,加快實施具有先導性、創造性、全局性的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凝聚優秀創新隊伍,創新體制機制與管理,著力解決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積極建議和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重大科技任務,發揮骨幹帶頭作用,開展聯合科技攻關,解決一批關鍵科技問題,推動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的示範和産業化。
努力建設“三位一體”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發揮科技體制改革先行者作用。建立健全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制,促進三者有機結合、共生發展。發揮學部在學科佈局、方向選擇和學術評議中的諮詢作用,完善重點領域、重大科技任務、戰略佈局調整的機制,發揮高水平專家在確定和調整重大突破、重點培育方向中的診斷評估作用。加強科研院所、教育機構對學部工作的支撐,完善戰略研究與諮詢工作體系,加強系統佈局,培育核心團隊,推動學科交叉和跨部門合作,提升諮詢報告和政策建議的科學性、前瞻性、系統性。加強學部對教育工作的指導,按照結合高水平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思路,建立“科教融合,共有、共治、共享、共發展”的教育發展架構。
大力加強協同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緊密結合。了解科技需求,拓寬合作範圍,搭建合作橋梁,優化科技佈局,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拓展與部門和行業的戰略合作,聯合開展重大科技攻關,開放共享科技基礎設施,加強人才交流合作與培養,加快科技成果示範推廣應用。深化與區域的科技合作,圍繞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完善院地合作佈局和組織框架,加快建設區域創新集群。大力推進與企業的協同創新,與大型骨幹企業共同組建創新聯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加大應用研究由市場需求牽引和導向的力度,加快研發和産業化進程,加強對企業的科技服務。積極推進科教融合,著力打破體制機制壁壘,加快推進與教育部聯合實施的“科教協同育人系列行動計劃”。構建國際研究夥伴網絡,建立互利共贏的協同創新網絡、平臺和機制。(作者: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