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 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絡群眾的八項規定,再次提出厲行勤儉節約,要求基層調研輕車簡從不鋪地毯、不安排迎送宴請。
又到年終歲末,各地正處於接待高峰期。有哪些浪費陋習急需改變?接待難題如何破解?新華社記者最近來到陜西、內蒙古、湖北、廣東等地基層進行調研採訪。
一天陪洗八次澡 “約管事人”吃飯不計成本
內蒙古某縣城以溫泉著稱,這裡分管外宣工作的副縣長對記者説,年底了,很多部門要過來參觀考察、檢查驗收。有一天,他接待了十來批客人,大多數來的人都要體驗一下當地的溫泉,他一天陪洗了八次,整個人都快泡虛脫了。最後一次他都沒有更換衣服,直接就在洗澡池子裏等客人到來。
“來的都是上級領導,不陪不行,接待拉近感情。”這位副縣長無奈地説。
一個星期前,記者在內蒙古一個縣級市調研時,接待辦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日他吃了四次早餐。“沒辦法,一大早就得趕場子。”他也是一臉的無奈。
這位接待辦負責人坦言:當地接待是有標準的,每個人早餐標準50元。他當日吃的最後一頓早餐是按照6個人的標準上的,但客人只有兩個,原計劃陪吃的3位縣領導因陪其他客人沒趕過來。“為了湊足每人50元的標準,花樣繁多的主食、各種小菜都有,上一盤煎雞蛋再上一盤煮雞蛋,盤子擱不下都摞了起來,3個人能吃6個人的早餐?看著滿桌的剩飯真心疼,想打包又不好意思。” 這位在基層做過多年接待工作的“權威人士”介紹,接待“下來”的客人,比起地方幹部去上面見“管錢管項目”領導産生的浪費,可謂小巫見大巫。他説,很多地方領導見上面“管事的”人,只要能約出來見面吃飯,無論到多貴的地方消費都不是問題。
車隊接送到“城門”外 禮品喬裝“辦公用品”
唐師傅在陜西一地級市直機關當了30多年司機,他説自己見識了各種誇張奢侈的迎來送往。“前些年我是車隊的領隊,每天都要送客人。警車在前面開道,有的還通過大喇叭喊著‘讓開讓開’,後面的車輛齊刷刷地打著雙閃,一路綠燈。”
他説,那陣勢很“氣派”,一般他們都要把客人送到地界邊上,最遠的要送上百公里。到了地界邊上,領導們下車揮手告別,而下一個地方的迎接車隊已經早早地在那裏等候。
如果説車隊迎送是明顯的“鋪張”,互贈禮品則是隱形的浪費。一些地方負責接待工作的人向記者透露,送禮品已經成為接待必須要走的程序。不少地方給一般的客人會送上地方特製的禮品,比如,印有當地特徵的瓷器、雕塑等;送給有一定級別的客人,要拿出上等貴重的土特産、藝術品;還有送IPHONE等電子産品的。
湖北省東部一位分管財務工作的領導説,一些過度消費的禮物開支,多是以辦公用品的形式開具發票來衝賬。這些開支最怕歸類分析。一歸類你會發現:一個小小的辦公室,每年會買十多臺打印機。
接待積弊根子深 節儉新風需“硬約束”
湖北省某地級市接待辦主任告訴記者,一般來説,有的上級多喜歡到經濟條件稍微好點的縣市調研,這些地方平均每天都有兩三個接待;週末更集中,不僅有各級領導調研,還有領導及其家人來休閒度假。湖北省一些經濟條件較好、有風景名勝的鄉鎮都設了接待辦主任,專人負責接待工作。
採訪中,不少基層幹部反映,接待是政治任務,只要有上級領導來或者重要的招商活動,上級部門就會專門下通知要求做好接待,包括飲食、住宿、後勤保障、禮品等。按照被接待人員級別、社會地位的不同,接待分不同檔次。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肖俊分析,公務接待鋪張浪費是中國行政文化中長久的積弊,一些地方錯誤認為靠接待出政績,公務接待甚至成了某些領導幹部用公款來“拉關係”“走後門”、建立與上級個人人際關係的方式。由於公務接待約束機制不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督查不嚴,致使不少規定變成空文。
肖俊説,不少地方已經在踐行“食堂供午餐”培育節儉新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後,中央領導出行輕車簡從、不封路、吃自助餐等做法體現出一種不浪費、倡節儉的新工作作風,這對改變崇尚鋪張浪費的官場文化積弊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他建議,要從財政上對公務接待進行硬約束,對行政開支要進行嚴格的預算決算和審計審查,把每一分錢都列到預算範疇,沒有了隨意支配行政資源的機會,接待浪費的亂象才會收斂。(記者張麗娜、葛素表、丁靜、詹奕嘉、徐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