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提高 低保戶為何喜憂參半?
——來自基層的中國民生見聞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低保制度事關低收入者衣食冷暖,是全國7500多萬城鄉困難群眾生活的“最低保障線”。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做好優撫安置工作。
記者近日在廣東、湖北、陜西、內蒙古等多地採訪發現,各地不斷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救助政策、提高低保標準、擴大保障範圍,低保戶的生活狀況得到逐步改善。
然而,低保政策“含金量”不斷提高,在給低保戶帶來更多幸福感的同時,“人情保”、“關係保”數量的增加,也成為他們十分擔憂和不滿的問題。實現“應保盡保”、杜絕“騙保賴保”、確保低保政策公平正義的實施,已成為基層政府和社會救助部門需要正視和解決的一大課題。
提標準擴保障 鑄就底線民生“保護傘”
內蒙古烏海市,一座以能源、建材、化工為主體的工業城市。隨著國家産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體制轉軌,烏海市因下崗、失業而導致生活困難的人數有所增加。
50多歲的烏海市民王秀萍和丈夫每月打零工能賺七八百元錢,再領取低保760元,低保金已經成為一家重要的生活來源。她告訴記者:“好在政府有不少對低保戶的補貼,比如價格補貼、取暖補貼,孩子上大學還給了5000元市長助學金,這些都給我們家很大的幫助。”
廣東省民政廳社會救助處處長張東霞説,針對近年來物價波動較大、低保戶生活成本上升的情況,廣東省2011年建立了低保標準和低收入群眾臨時價格補貼與價格上漲聯動機制。2011年,廣東向困難群眾發放臨時價格補貼7.7億元;2012年發放元旦春節一次性生活補貼10.4億元,力求確保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不因物價的上漲而受到影響。
記者走訪的內蒙古、陜西、湖北和廣東等多個省區市,都不約而同地出現社會福利事業投入增多、低保資金投入大幅增長、保障標準和補差水平逐年提高的現象。
關係保人情保 “騙保”問題隱患大
然而,不少基層幹部群眾也向記者坦言,低保“含金量”提高保障了大量貧困群眾基本生活的同時,在評定過程中暗箱操作、走樣變調、干擾過多等情況也越來越多,“關係保”、“人情保”導致花樣繁多的騙保賴保現象層出不窮。
烏海市民政局局長張偉説:“現在很多地方將廉租房、養老保險、大病救助等與低保挂鉤,低保的‘含金量’提高了,一些基層把關人的權力大了,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也不小。”
陜西省榆林市民政局提供的資料顯示,當地農村低保在申請評議過程中出現許多問題,如個別村幹部甚至把自己、父母親和近親全報上去;也有的村幹部弄虛作假,在村級民主評議表上代簽其他評議人員的姓名,欺下瞞上,優親厚友。
一些低保戶向記者反映説,有的人為了低保搞虛假證明材料、隱瞞家庭收入和財産,甚至試圖賄賂工作人員;有些人享受低保政策後收入上升,家庭經濟條件好轉,有關低保信息卻不能及時清理。
2009年,烏海市通過當地報紙公佈了全市所有最低生活保障人員名單,讓群眾監督,由此查出一個街道辦事處主任冒領7份低保的案例。2011年,一些“潛伏”的低保戶被網民屢屢曝光,其中,內蒙古包頭一低保戶呂某被曝光擁有6處房産。僅在包頭石拐區一地,就查出類似“騙保者”400余人。
榆林市民政局副局長劉世斌説:“由於低保申請量較大,而目前與銀行、車管等相關部門協調信息還存在困難。只有相關部門信息統一上網,才能實現較為準確的比對和評審。”
更公開更規範 讓低保運行在陽光下
在眾多的民政工程和民生項目中,低保制度堪稱是確保困難群眾生活的最後一道安全網,體現著國家的良心與責任,牽動著困難群眾的生活與未來。
為減少“人情保”、“關係保”現象,各地紛紛展開改善低保制度的探索。目前,廣東省民政廳正在與省編辦溝通協調,爭取設立省低收入家庭認定指導中心,加強低收入家庭認定工作。
榆林對農村低保對象實行鄉村兩級現場評議、評審一步到位,駐村幹部和村幹部在公示期間對評議出來的對象進行入戶調查、核算收入,如果收入明顯超過保障線,駐村幹部有權進行調整或不予簽字上報。
為避免出現“誰吃低保、幹部説了算”的現象,烏海市在基層單位成立低保對象資格評審委員會,將低保資格“入圍”的第一關交給群眾公開評議。
“就算這樣,也不能完全排除‘人情保’、‘關係保’。”張偉告訴記者,現在不少地方財力較弱,信息化建設沒有跟上,做好低保審核及低保家庭信息公示的技術和制度條件還不夠成熟。
更公開、更規範,讓低保制度在陽光下運行,是很多低保戶和民政基層幹部的共識。張偉、張東霞、劉世斌等建議,今後需要儘快建立科學準確的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機制,規範低保審核審批程序,加大公開公示力度,“特別是加強群眾監督,如有人發現低保公示信息和真實信息不符,反映、舉報等信息反饋機制要做到足夠流暢、高效。”(記者詹奕嘉、葛素表、張麗娜、丁靜、徐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