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比信心更重要——2012年教育改革與發展回眸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 吳晶) 從《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發佈到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配套文件出臺,從國家教育督導委員會成立到異地高考方案出臺……2012年,是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值得書寫的一年。
這一年,是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關鍵一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形成更加科學完善的制度安排,為全面推進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優先發展:制度設計是關鍵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4%有望如期實現——這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既定目標,更是國家教育制度設計的根本基礎。
2012年,國務院專門出臺了加大教育投入的意見,以及統一內外資企業和個人教育附加、全面開徵地方教育附加、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比例計提教育資金等政策。教育部會同財政部、發改委專門成立了4%辦公室,以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各地認真落實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掀起了盡全力、大幅度增加財政教育投入的熱潮。
為了確保優先發展,國務院頒布實施《教育督導條例》,新中國最高規格的教育督導機構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也相應成立,首批聘任171位國家督學,對各級各類教育實施督導規範,必將推動教育發展方式和管理模式發生深刻變化。
促進公平:夯實制度是保障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為了兌現這一莊嚴承諾,國家助學制度再添亮麗筆墨:
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範圍由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擴大到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此,中國擁有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階段完整的助學體系。
5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配套文件連貫下發,中西部699個縣的3000多萬學童有望吃得更安全、更衛生。
680個集中連片貧困縣1.2萬名高考生走入“定向通道”,從此,貧困地區上一本院校的考生將同比增加10%。
教育部完成與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簽署工作,未來十年中國孩子如何“上好學”有了更具體而清晰的路線圖……
直面難點:一切由制度説了算
2012年1月29日、30日,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3所直屬高校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校長海選——競職演講、現場答辯、民意測評等環節充分體現著“能者上”的改革理念。
此舉不僅是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深化直屬高校幹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決策,更是中國高等教育以制度創新破解改革瓶頸的嶄新姿態。
現代學校制度改革與發展的足音愈發強勁:《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的施行,為現代大學制度注入新活力;《關於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的出臺,為家校形成合力、進行協同教育拉開了帷幕;在國務院辦公廳的硬性指令下,各省份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終於在年底前陸續出臺,中國孩子“同在藍天下”的就學期盼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時間表……
然而,改革的任務依然艱巨,一系列涉及教育體制機制深層次問題的熱點難點依然存在,正如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所提出的反思:“30多年來我們哪些教育體制臻于成熟,哪些可以基本定型,哪些還沒有實質性進展,哪些還沒去觸動?”
答案,還在探索。路徑,已然清晰。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以來,通過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遍佈全國的425個教育改革試點項目已覆蓋了各級各類教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了不斷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從而與人民的願望和需求更加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