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月29日電(記者 王念、齊健)基礎設施落後,長期制約著貴州發展,成為改善民生的一大掣肘。為改變這一現狀,近些年來,貴州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向縣以下延伸。縣縣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電話、通廣播電視……交通、水利、通信等制約發展的瓶頸被逐步打破,為縣域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為扶貧開發和實現全面小康注入了正能量。
基礎設施改善點燃了苗家人的致富夢
“人挑馬馱”,是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縣龍吟鎮箐門口苗寨群眾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去年5月,一條平整的鄉村公路從大山深處蜿蜒直達苗寨,村民們第一次在家門口見到了小轎車。
村民組長張恩祥説:“要是在過去,不要説轎車,拖拉機都很難開進來,我外出打工掙錢買的五菱麵包車,因為路太爛,在鎮上停放了兩年!”
交通條件的改善,點燃了苗寨群眾的致富夢:村民楊應秀家,買了幾十隻羊飼養;村民張歲秀開起了一個小刺繡作坊;在外打工的村民馬德文,開著新買的麵包車準備創業跑運輸……
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裏縣,當地的小水窖工程給種植刺梨的農民吃了定心丸。茶香村村民燕啟富説:“過去擔心乾旱不敢大規模種植,現在我一個人就承包了50畝地。全村刺梨種植面積超過6000畝,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
村村通縮小了城鄉基礎設施的鴻溝
西部大開發之初的2000年,貴州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有近萬個,而到去年年底,貴州有60個縣實現高速公路連接,100%的鄉鎮通瀝青或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43%的建制村通瀝青或水泥路。農村電網網改率達到98%,實現了鄉鄉通寬帶,行政村通電話。
由於長期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貴州許多農村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過去5年來,貴州加大水利投資力度,開工建設黔中水利樞紐和52個骨幹水源工程,並對病險水庫、工程進行除險加固和配套,解決了147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05萬畝,水利工程總供水量由88.2億立方米提高到98.8億立方米。
“十一五”期間,貴州還完成了10萬多個20戶以上已通電的“盲村”通廣播電視的建設任務,近240萬農戶受益。
農村公路、小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延伸,盤活了縣域經濟,特色種養業、農産品深加工、客貨運輸、特色旅遊等産業蓬勃發展起來。互聯網和有線電視的延伸,在教育、醫療、農業科技推廣、農産品信息流通等方面發揮作用,縮小了城鄉數字化鴻溝。
全面小康從基礎設施扶貧突破
基礎設施向下延伸為貴州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保障改善民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過去5年間,貴州共減少農村貧困人口340萬人,8個縣、194個鄉實現減貧“摘帽”,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374元增加到4800元左右。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廳長陳志剛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保障,因此必須全面落實交通等基礎設施扶貧規劃。按照貴州已啟動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計劃,在武陵山區、烏蒙山區和滇桂黔石漠化區三個集中連片特困片區,將實施一批對扶貧開發、資源開採和旅遊開發具有重要作用的縣鄉公路改造項目,使區域內17284個建制村通油路比例達到70%以上。
貴州還將通過新建小塘壩、小水窖、小堰閘、小泵站、小渠道25萬處,以解決近千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百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困難等問題。
貴州省通信管理局局長李德明説,到“十二五”末,貴州將實現所有行政村基本開通寬帶的目標,並使農村用戶接入帶寬普遍達到4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