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3月19日電 “新華視點”記者
一方面是城市豬肉需求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鄉村家庭式養豬密度不斷提高,以至於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難以為繼,一旦氣候變化和病害傳播,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日益顯現,黃浦江死豬事件向人們敲響了生態安全的警鐘。
連日來,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就黃浦江死豬來源問題,會不會造成水質污染,以及死豬如何處理等問題,分赴上海、浙江等地進行了追蹤採訪。
相當一批死豬,來自嘉興地區
社會廣為關注的黃浦江死豬事件,仍待有關部門進一步披露信息。截至目前,上海已經從黃浦江打撈死豬8000多頭,上遊的浙江嘉興收集死豬3000頭。
據了解,從3月8日開始,上海方面就開始對“死豬來源”問題進行全面調查。到11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正式對外發佈消息説,有關部門對松江水域收集的部分生豬耳標進行了信息核查,初步確定這些死豬主要來自浙江省嘉興地區。
據悉,從3月4日起,嘉興媒體連續報道了當地大批生豬病死及扔棄河道等現象。上海沒有發現向黃浦江等河道扔棄死豬現象,也沒有發現重大動物疫情。
嘉興市表示,2013年以來,嘉興市因養殖條件、養殖技術、氣候等因素死亡了7萬頭豬。目前未發生生豬疫情,有關部門對打撈和收集的死豬進行了無害化處理,但是,確實存在一些死豬亂扔的情況。
記者走訪嘉興多個村莊發現,病死豬丟棄在河道、路邊、廢舊灌溉設施等處的情況較為常見,由於江南河道相互貫通,死豬在河道腐爛、變質,有可能造成水質污染及傳染病等問題。
農業部調查組組長、國家首席獸醫師于康震16日説,當地生豬死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當地生豬飼養量大,散養比例高,正常生豬死亡淘汰數量相對較大;二是去冬今春當地雨雪寒潮天氣多,氣溫變化大,仔豬抵抗力下降,圓環病毒感染和腹瀉等常見病引起死亡率較往年偏高。
來自嘉興市畜牧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嘉興養豬戶達到13萬餘戶,每年飼養生豬超過700萬頭,出欄數達到450萬頭。由於嘉興同上海接壤,自上海市區禁養和限養生豬後,大量生豬養殖轉移到嘉興地區。
到目前,嘉興每年有200萬頭生豬供應上海市場,佔出欄量的一半左右。嘉興當地幹部群眾説,嘉興為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的肉價穩定作出了很大貢獻,但也付出了環境代價。
飼養密度過大,環境污染加劇
此次死豬事件的發生地,距上海黃浦江上遊取水口較近,所以其引起的直接擔憂是,會不會對上海的自來水水質産生影響?
據了解,受波及的上海市9個自來水廠,供水規模約佔全市的22%。上海市水務、環保等部門一開始就加強了黃浦江水源水質的監測,對飲用水取水口加大監測密度和水面巡察。據持續的監測分析,黃浦江上遊原水水質較為穩定,所檢測的水質指標與去年同期相似;松江、金山、閔行、奉賢等供水企業的出廠水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為了確保上海飲用水安全,上海宣佈在出廠水9項指標每天監測一次的基礎上,重點開展了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等微生物指標的檢測,檢測頻率提高至每4小時一次,余氯檢測也在實時在線監測的基礎上提高至每1小時一次。
從3月8日起,上海市水務局要求各水廠通過強化常規水處理,加強消毒。同時要求各水廠將6種常見豬病可能攜帶的病毒、5種細菌補充入下階段的水質監測指標,作為水廠消毒措施的主要針對指標。
但另一方面,生豬産地的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嘉興市環保局副局長余鴻偉説,13萬多戶農民養了700多萬頭豬,一頭豬每天的排泄物相當於6到7個成人的排泄量,由於是混合飼料飼養,氣味非常難聞,成為嘉興最大的污染源。
嘉興市南湖區治水辦主任沈銘説,近年來,嘉興市要求養殖戶進行糞便乾濕分離,集中收集等,取得一定效果,但養豬基數太大,整體環境改善並不明顯。
死豬無害處理,成本誰來負擔?
浙江省畜牧局副局長戴旭明告訴記者,養殖過程存在一定比例的豬死亡現象,由於嘉興地區的養豬基數很大,死豬數量每年都有十幾萬頭,處理起來十分困難。
嘉興市環保、畜牧、水利等部門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並且採取了“河長”包乾管理等辦法,但效果並不理想,死豬亂丟現象仍然普遍。
分析人士指出,嘉興地區生豬養殖看起來規模很大,實際上仍然屬於小農經濟,缺乏現代農業要素,特別是安全生産管理體系明顯缺位,例如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花費的成本誰來負擔?
據了解,嘉興地區處理死豬的農戶每頭可以獲得80元補助,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死豬數量太大,補貼不到位情況突出。同時,對病死豬的處理主要採取厭氧發酵,需要佔用土地,而現有土地資源處在超負荷狀態。
戴旭明説:“此次死豬事件,對粗放的養豬模式敲響了警鐘。”嘉興市有關部門表示,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推進養豬産業結構調整,實現養殖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徹底解決豬糞圍城、死豬圍城的局面。
專家指出,死豬事件不是偶然發生的,需要有長效應對之策:一是解決龐大的養殖量與管理能力不匹配的問題;二是建立聯防機制防止死豬“順流而下”。(采寫記者王政、裘立華、陸文軍、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