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記者羅沙)記者28日從國家海洋局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獲悉,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在今年6至9月開展試驗性應用作業,意味著“蛟龍”號正式進入為期五年的試驗性應用階段。
“蛟龍”號2012年6月在馬裏亞納海溝進行的海試中成功下潛至7062米深度並開展作業,標誌著我國具備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的海底進行作業的能力。
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主任金建才介紹説,“蛟龍”號計劃于6月初起航,在我國南海、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和富鈷結殼資源申請區開展三個航段的試驗性應用作業,預計9月下旬返回國內。
“在應用航次中,我們將發揮‘蛟龍’號獨特的性能和技術優勢,獲取高質量的深海資料及樣品,增強我國科學家對深海大洋的認知程度。”金建才説。
他表示,目前“蛟龍”號還不具備常態化業務運行的條件,主要表現在國家深海基地仍處於設計階段、“蛟龍”號工作母船尚未建造、部件國産化率仍待提高、潛航員和維護隊伍尚不健全等,因此計劃用五年左右時間開展試驗性應用,完成從海試向常態化業務運行的過渡。
“對於試驗性應用,我們既要充分發揮‘蛟龍’號的深度和功能優勢,又不能有過分的期待。”他説,“我們將本著安全第一,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