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4月19日電(記者張建松、吳振東)由國家發改委、上海市政府、中國科學院共同投資建設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上海光源”自2009年5月正式開放以來,運行穩定,成果豐碩,成功搭建起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大科學平臺。在19日召開的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獎勵大會上,上海光源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獲得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從空中俯瞰,位於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上海光源”如一座巨大的銀灰色“鸚鵡螺”,蔚為壯觀。整項工程在“上海光源”工程指揮部總指揮江綿恒的帶領下,聯合國內科研、設備、設計、製造等300多家單位,團結協作、協同創新、交叉創新、自主研發突破近百項關鍵技術,在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上取得重大成果。
上海光源工程總經理、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徐洪傑介紹,“上海光源”首批建成的7條光束線站自2009年5月6日對用戶開放以來,裝置運行穩定,每年運行超過6500小時,其中實驗供光約5500小時,光源的主要運行技術指標優於國際上新建光源的同期運行水平。
作為一個與世界同步的大科學實驗平臺,“上海光源”應用十分廣泛。目前已累計進行了3614個研究課題,涵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和環境科學等十多個學科領域。來自全國278家單位、約5500位研究人員利用“上海光源”開展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截至目前,“上海光源”用戶共發表研究論文約800篇,其中,SCI一區論文158篇,包括《自然》《科學》《細胞》三種國際頂級刊物論文20篇。有的研究成果還被美國《科學》雜誌評出的2012年十大進展引用,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根據設計,“上海光源”具有建設60條以上光束線和上百個實驗站的能力,後續的光束線站建設正穩步推進。據上海光源工程副總經理、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所長趙振堂介紹,目前,“上海光源”已啟動8條線站建設,中國石化還計劃投資建設三條線站,專門用於新型催化劑、高分子材料和油氣勘探技術等研究開發。極端條件材料物性研究線站及醫學診斷分支線站也在規劃中。
此外,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二期線站)的項目已列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十二五”發展規劃。計劃通過6年時間,建設一批(16條)性能優異的新光束線站,配套離線的材料準備、測試等實驗輔助系統及用戶數據中心。
“上海光源後續建設完成後,用戶數量將逾萬人,將對我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凝聚態物理、化學、能源與環境科學、生物醫學等領域的整體發展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促進多學科之間的融合,進一步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趙振堂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