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0日專電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度,東經103.0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3公里。因地震而傷亡的人數不斷上升,截至16時40分,雅安蘆山地震已造成113人死亡。
雅安地震受到全社會的強烈關注,災區的一切牽係著人們的心緒。
震感:與汶川地震的感覺很相似
四川各地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地震。除了雅安,包括重慶等地在內的很多市民紛紛跑出家門,街上到處都是穿著睡衣避震的市民。很多人都説,“跟汶川地震時的感覺很相似。”
有目擊者稱,地震時正好在雅安城區一家賓館,當時晃了三、四十秒,賓館的櫃子門和抽屜全部都打開了,飲水機都移位了,自己躲在寫字檯下面。之後在雅安城區看到,街上全是人,很多人穿著睡衣跑出來,到處看到碎的花盆和玻璃。
記者20日11時到達蘆山縣,在縣城新區沿途看見磚混建築房屋都已開裂或移位,但垮塌不多,磚木建築大多垮塌。
在蘆山縣人民醫院記者看見,醫院露天院內擠滿了傷員、醫護人員、家屬,搶救現場十分緊張。縣人民醫院人力資源部長楊永忠説,至11時,已收治115名地震傷員,其中危重病人已開始轉運至雅安救治。記者看見,不斷有地震傷員被送至醫院。
原因:專家説法不一
據介紹,本次地震位於龍門山斷裂帶南段,震中附近100公里範圍內1900年以來曾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12次,其中6至6.9級地震3次,最大的為2008年汶川8.0級地震。關於地震的原因,專家説法不一。
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傑西卡·特納19日晚間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説,此次雅安地震是在南北走向的龍門山斷層上發生東西反向運動造成的。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發多次余震,“儘管時間已過去多年,但我們認為,此次發生在同一區域的地震仍是當年汶川大地震的余震。這是我們目前的判斷。當然隨著分析繼續進行,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結論。”他説。
美國地質勘探局發佈的信息顯示,龍門山斷層是近年來較活躍的一個地質斷層,雅安地震震中附近區域近40年已發生了4次6.0級以上地震。此前伊朗已發生了較大的地震,雅安地震後,印尼附近海域也發生了強烈地震。對此特納認為,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全球地震發生頻率增高,或者板塊運動增加。
但也有專家認為這是一次獨立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表示,今晨發生的雅安7級地震屬於逆衝型地震,破裂特徵與汶川地震非常相似,但它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他説,龍門山(斷裂帶)位於我們巴顏喀拉這個塊體的東部,從近些年來看,發生在巴顏喀拉塊體周邊的強震活動比較多,而這次的汶川地震和今天發生在雅安龍門山的地震是發生在巴顏喀拉塊體的東緣,也是巴顏喀拉塊體和東邊的四川盆地兩個塊體之間的擠壓碰撞所造成的這樣的一個原因。他預計雅安7級地震災情會大大小于汶川8級地震,再次發生比此次7級主震還強的地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應注意防範余震和次生災害。
救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啟動緊急響應
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聞訊後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緊了解災情,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科學施救,最大限度減少傷亡,同時要加強地震監測,切實防範次生災害。要妥善做好受災群眾安置工作,維護災區社會穩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代表習近平總書記飛赴災區察看災情,部署抗震救災工作。國務院根據國家抗震救災應急預案迅速啟動抗震救災一級響應。有關部門緊急行動,規範有序地開展救災行動。
記者20日從解放軍總參謀部獲悉,截至16時,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已經有7491人投入地震救援,另有1萬餘人的部隊進入待命狀態,可以根據災情隨時出動。
民眾:為雅安祈福,釋放精神正能量
地震發生後,很多人通過微博和微信尋找親人和朋友。親情、友情在災難發生的瞬間爆發出令人溫暖的巨大能量。
網友“鷹眼益雲”急切地徵詢:我的爸爸張坤,地震時在寶興回雅安的路上,紫紅色7人座麵包車。從8點2分過後一直聯絡不上。如果有知情人,請電話聯絡,萬分感謝!!!”
網友“迷失在夏天的二鬼”説:原來這個世界上失去了什麼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和你身邊的人都過得健康平安,這就是最大的幸福!
同時,很多明星也在網上為災區人民祈福。李連杰與其公益組織壹基金積極行動,運送救災物資為救援工作獻愛心。他向網友呼籲:你的一塊兩塊,仍是對他人生命的關愛。
演員陳坤寫道:黃金48小時,為受災同胞伸出援手吧,請每一位朋友關注參與進來!壹起行動!
歌手張靚穎寫道:這個時候,希望各官方微博多點營救常識自救常識分享。平時救險教育接受得不夠,大家這一刻需要的是專業的相關知識!
演員黃曉明寫道:一早看到雅安地震的消息,很揪心。記得08年5·12地震後,我還去過雅安,收養了地震後的一對熊貓雙胞胎,我給它們取名叫“平平”和“安安”。千言萬語都化為這一句話,願大家都平安。
提醒:不要驚慌,遠離危險物
地震突襲,人們往往反應不及,短時間內我們如何保護自己、科學避災?記者採訪了曾參加汶川等多次地震救援工作的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高波。
“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所在的房屋條件、樓層,哪是承重墻、哪是求生通道、哪有柱子。”高波説,根據他的經驗,城市房屋條件優於農村,新建房屋條件優於老舊房屋。
其次,在房屋條件相對較好的區域,需要綜合考慮樓層、房屋結構等因素,選擇最佳求生方式。“通常一次地震波最長只持續幾十秒,這麼短的時間,要從5樓以上跑到平地,幾乎不可能。”高波提醒,在高層居住的百姓,感受到地震時儘量不要過於驚慌,遠離玻璃、窗戶、水電開關,避免被雜物誤傷;遠離外墻,避免在地震引起房屋晃動時被甩出去。
關於“地震來時躲在‘生命三角’內存活機會最大”的説法,高波認為這個“生命三角”可遇不可求,只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無法預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發生的方向,也就無法知道什麼地方會有所謂的三角求生空間。相比之下,伏地、雙手抱頭去尋找遮擋物更為簡單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