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情感上的“孤兒”——誰為他們的文化缺失補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6月01日 10時13分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福州6月1日電(記者 董建國)“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心裏孤單時卻經常無人訴説,文化生活又很貧乏。”福建將樂縣萬安學校的初一學生陳雲一臉落寞。

    陳雲來自一個偏僻山村,三四歲起,父母便外出打工,她與年邁的爺爺相伴。平日裏除了做作業,便是做一些家務事。“爺爺和我溝通得也很少,不了解我的想法,很多心事只能憋在心裏,性格也變得很孤僻。”

    孤單做伴,寂寞成長,這是陳雲對自己青春的一個描述。陳雲記憶裏,即使父母閒暇回鄉,除了偶爾帶給她幾件漂亮的衣服外,也很少和她交流。“他們很多的時間用在打牌,走親戚。”陳雲説,自己文化生活貧乏,體育活動參加得很少,羽毛球、乒乓球基本沒有摸過,只擁有幾本可憐的課外讀物,也翻得發黃了。

    陳雲只是中國眾多留守兒童的一個縮影。根據全國婦聯近日發佈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隨著農民工群體的不斷增多,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

    不僅是農村留守兒童,城市的留守兒童也在增多。“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聽著剛上二年級的孫女雯雯的歌聲,家住福州鼓樓區的林大爺就感到心酸,“肯定是想媽媽了”。孫女剛滿3周歲時,父母就去外地工作了。

    “孩子7歲了,文化、體育活動參加得很少。”林大爺時常帶著孫女在家屬院裏溜達。看到別的孩子左手牽著爸爸右手牽著媽媽,一家人歡樂的場面,孫女總會哭鬧著要爸爸、媽媽。

    “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處於放養狀態,父愛母愛有名無實,甚至成為情感上的‘孤兒’。誰為他們的情感和文化缺失補位?”福州大學社會學教授甘滿堂説,留守兒童群體中已出現對文化生活的“高渴求”現象,可是現實條件卻充滿太多的限制。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要採取留守兒童易於接受的形式,為他們“量身訂制”文化服務,把文化服務與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結合起來;引導文化企業、民間公益性組織等各類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文化建設,依託文化場所,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服務。

 
 
 相關鏈結
· “留守兒童關愛試點項目”在青海省西寧市啟動
· 安徽蕪湖:“親情電話”為留守兒童架“心橋”
· 吉林延吉:百名留守兒童進警營慶六一
· 圖表: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6000萬
· 留守兒童的心靈港灣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